计算机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极强的“记忆”能力,能够把大量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存储起来。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内最主要的记忆装置,既能接收计算机内的信息,又能保存信息,还可以根据命令读取已保存的信息。根据存储器在计算机中的位置和功能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主存储器(内存储器,简称内存)和辅助存储器(外存储器,简称外存,如光盘、软盘、硬盘等)。
1.内存储器
内存储器按其工作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随机存取存储器(简称随机存储器或RAM)和只读存储器(简称ROM)。
(1)随机存储器(RAM)
随机存储器简称RAM(Random Access Memory),是计算机工作数据的存储区,也被称作是一种读写存储器,其内容可以随时根据需要读出,也可以随时重新写入新的信息。RAM中的信息随着计算机的断电自然消失,不可恢复。
2)只读存储器(ROM)
只读存储器简称ROM(Read Only Memory),是一种只能读出不能写入的存储器。其中的信息被永久地写入,不受断电的影响,即使断电后信息也不会丢失。ROM主要用于存放固定不变的信息。在微机中主要用于存放系统的引导程序、开机自检、系统参数等信息。
2.外存储器
内存由于技术及价格上的原因,容量有限,不可能容纳所有的系统软件及各种用户程序,因此,计算机系统就要配置外存储器。外存储器又称为辅助存储器,它的容量一般都比较大,而且大部分可以移动,便于不同计算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在微型计算机中,常用的外存有软盘、硬盘、光盘、闪存、磁带等。
(1)软盘
软盘是一种磁介质形式的存储器。它的磁盘片被装在一个保护套内,保护套保护磁面上的磁层不被损伤,也防止盘片旋转时产生静电引起数据丢失。在软盘套上开有若干个孔,其中有磁头读写孔、写保护口等。软盘驱动器的读/写磁头通过磁头读写孔与磁盘接触,将信息读出或写入。写保护口对磁盘中的数据进行保护,磁盘写保护时,磁盘上的信息只能被读出,不能写入。目前常用软盘种类是双面高密度3.5英寸盘,它的存储容量为1.44MB(如图5-9所示)。
(2)硬盘
从数据存储原理和存储格式上看,硬盘与软盘完全相同。硬盘是在合金材料表面涂上一层很薄的磁性材料,通过磁层的磁化来存储信息。硬盘主要由磁头、盘片和控制电路组成(如图5-10所示)。信息存储在盘片上,由磁头负责读写。硬盘相对软盘来说,主要是存储空间比较大,现在的硬盘容量已在40GB以上。硬盘大多由多个盘片组成,此时,除了每个盘片要分为若干个磁道和扇区以外,多个盘片表面的相应磁道将在空间上形成多个同心圆柱面。
硬盘
通常情况下,硬盘安装在计算机的主机箱中,但现在已出现一种移动硬盘。这种移动硬盘通过USB接口和计算机连接,方便用户携带大容量的数据。
(3)CD光盘
CD光盘的存储介质不同于磁盘,它属于另一类存储器。主要利用激光原理存储和读取信息。光盘片用塑料制成,塑料中间夹入了一层薄而平整的铝膜,通过铝膜上极细微的凹坑记录信息。光盘是多媒体数据的重要载体,具有容量大、易保存、携带方便等特点。一般一张光盘的容量为650MB,能存储74分钟的数字音乐或电影。现在有的光盘容量可达到800MB。
根据性能不同,可以将CD光盘分为三类:只读型光盘CD-ROM、一次性写入光盘CD-R、可擦写型光盘CD-RW
光盘
一次性写入光盘CD-R上的数据只能写入一次,写入后就不可改写,但可以多次读取。而可擦写型光盘CD-RW的性能与磁盘类似,可以多次对数据进行读写。
(4)闪存
闪存(Flash Memory)也称优盘(如图5-12所示)。它是采用一种可读写非易失的半导体存储器,通过通用串行总线接口(USB)与主机相连,可以像使用软、硬盘一样在盘上进行读写、传送文件。目前的优盘产品可擦写次数都在100万次以上,数据至少可保存10年,而存取速度至少比软盘快15倍以上。而且优盘的容量有多种选择,通常在16MB~1GB之间,甚至更大的容量。优盘的可靠性远高于磁盘,对于数据安全性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工作时也不需要外接电源,可热插拔,体积较小,易于携带。
计算机有冯诺依曼架构和哈佛架构,如下就连下这两个架构
目前我们大部分计算机都是基于冯诺依曼架构,它有如下特点
第一,程序和数据存放在同一存储器的不同地址上,现在就是我们的DDR
第二,存储单元线性排列,且其位数固定;通常是32位或64位
第三,顺序执行,即程序/数据—>内存—>取指令执行指令;
顺序执行程序。执行前,将需要的程序和数据先放入存储器(PC为内存)。当执行时把要执行的程序和要处理的数据按顺序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一条一条地执行,称作顺序执行程序。
第四,组成上有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输出设备
哈佛架构,和冯诺依曼最大的区别,就是将程序和数据分开存储,由于分开存储,这样便可边执行边取数据,有更高的吞吐率
当然目前的我们的计算机,虽然是冯诺依曼架构,但也融合了哈佛架构的特点,性能越来越好,英特尔的多线程、超线程技术已经有哈佛架构的特点了
原创文章,作者:普尔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uerpx.cn/pxwd/10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