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黄维兵团和中野实力对比

黄维兵团被中原野战军全面合围,是1948年11月25日的事情,这一天的凌晨5时,“刘陈邓”向军委发出急电,报告已经在双堆集地区完成战役合围,同时表示:“我已令各纵逐步收缩,达成全歼此敌”。次日,廖运周第110师在突围行动中,毅然战场起义,刘陈邓首长因此更为乐观,再致电军委:“全部战斗至迟明日可以解决”!

显然严重轻敌了,尽管黄维兵团损失了一个主力师(还不是全部,只是师部加两个团),但是这支“土木系”看家老本的部队,其装备的精良程度、官兵的顽固程度以及南京方面的支援力度,还是大大出乎总前委三位首长的预料。

次日起,中野全部七个纵队外加两个地方军取独立旅,连续攻击48小时,却进展很小。主要原因是中野的重火力太少,尤其是火炮和炮弹都非常匮乏,比如战斗力很强的第1纵队,仅有三门山炮。炮弹不过数十发。

而敌人的黄维兵团不仅在火炮和坦克数量占据优势,其自动武器配备比例很大,另外南京方面不停歇地空投粮弹,所以敌人的火力强度和密度,都超过中野,这个仗显然就很难打了。

战至11月28日傍晚,“刘陈邓”已知之前的判断有误,一边下令各纵队放缓节奏,要集中火力逐点攻克,一边向军委报告说:“须十天左右才能完成,原来根据敌人总突围和廖师起义的情况,估计可以迅速解决战斗,此种情况业已改变”。

也就是说,当黄维兵团不再着急突围,而是挖掘工事开始“坚守待援”以后,兵力只占微弱优势、火力反而处于劣势的中原野战军,若想在短时间内吃掉敌十二兵团,根本是不现实的。但是军情如火,中野如果不能尽快打掉黄维,整个战局有发生变数的可能。

因为战场上还有敌人另外五个兵团(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刘汝明、李延年),华野依靠自身力量,既要监视徐州的三个兵团,又要阻击从蚌埠南下的两个兵团,兵力使用明显有些捉襟见肘了。

所以在歼灭黄百韬兵团以后,根据总前委新的部署,华野迅速抽调七纵、十三纵和特纵主力西来,协助中野打黄维。而中原野战军主力在华野一部的配合下,对双堆集发动总攻的时间,是1948年12月5日,两大野战军总计动用了八个野战纵队和两个独立旅。

分别是中原野战军的一纵、三纵、四纵、六纵、九纵和十一纵,而二纵正在配属华野阻击李延年,是故写作“中野主力”。参战部队另有华东野战军的七纵、十三纵、豫皖苏独立旅和陕南12旅,共分为三个突击集团,在陈赓、陈锡联、王近山的指挥下,向双堆集包围圈实施总攻击。

尽管总前委下达了“不惜以最大牺牲保证完成任务”的死命令,然而黄维所部的顽抗程度,仍然超出“刘陈邓”的预料。战至12月10日,我参战部队虽进一步压缩了包围圈,迫使敌人退守核心阵地,但还是不能解决战斗,各攻击部队伤亡较大且极度疲劳。

怎么办?只能从华野继续抽兵增援,于是陈老总亲自打电话给粟裕,一边请教打黄百韬的攻坚经验,一边以总前委的名义,要求华野再抽调一部兵力,来加强“南集团”的攻击兵力,以便尽快解决掉黄维。说明一下,南集团是王近山的作战地域,麾下只有中野六纵和华野七纵,兵力最薄。

粟裕在电话中介绍了对壕作业的经验,关于抽兵一事则经过研究,于当天下午回电:“我们决定抽调三纵、苏十一纵(苏北兵团)及鲁中南纵队,外加一部炮兵,即晚南下,参加歼灭黄维作战,统由陈士榘同志率领南来,请分配其作战任务”。

粟裕同时在电文中说明:该三个纵队可等于两个纵队的战力,这已经是华野司令部第二次根据总前委的指示,增兵双堆集战场了。所以粟裕不用亲临战场,便知中野困难肯定很大,主要是装备和火力的匮乏,中野主力转战大别山前后,确实拖得太瘦了。

因此在陈士榘参谋长受领任务出发之前,粟裕特地交待道:华野所有参战部队,在双堆集战场上缴获的武器装备,一支枪一粒子弹也不留,全部交给中野

这里指的是全部两批增援部队,合计是五个野战纵队:第7纵队、第13纵队、第3纵队、第11纵队和鲁中南纵队,特纵就不计入了,炮兵基本不上一线。

只有认真了解华野增援双堆集的这段战史,才能明白是何人下达的这道命令,以及为什么下达这道命令。

首先,命令一定来自于粟裕将军,因为粟裕是华东野战军代理前委书记、代司令员兼代政委,淮海战役期间一直坐镇华野司令部,实际掌握指挥华野全军的权力,这是毫无争议的。

其次,陈老总虽然兼着华野司令员和政委的职务,但是“刘陈邓”三名常委,都跟随中野司令部行动。同时陈老总身兼中野第一副司令员,至少在淮海战役期间,是不方便也不合适给华野部队直接下达作战命令的。

他只能以总前委“常委会”的名义,对粟裕和华野下达战役命令和进行战役指导,那么关于华野参战部队放弃战场缴获,全部移交给中野的具体事务,陈老总自然不好直接下命令。

也是因为他还身兼中野的职务,若真要是如此要求华野部队,在特殊时期必然影响两大野战军的团结,哪个部队缴获了美式武器,那都是宝贝都很喜欢,中野副司令员不好夺人所爱的。

至于刘邓首长,更不可能下达类似的命令,尽管他们也是总前委常委,可还是中原野战军的司令员和政委,中野拖得再瘦损失再大,也不会单方面提出这样的要求,自己部队的面子总归要的!

事实上,直到淮海战后,并且是在军委的协调下,华野才又给中野转来了15000名俘虏兵和600门迫击炮,那已经是两大野战军实施休整和进行改编的时期了。

最后一点,为了照顾中野方面的情绪,这样的命令还必须是内部秘密下达的,也就是粟裕会私下交待给陈参谋长,而不可能公开下达命令,那样中野各部队将很难接受。

就这一层来说,也不可能是陈老总的命令,那样刘邓首长一定会知晓,一定会表示反对,这个道理不需要过多解释,读者应该理解。

华野第二次增援以后,两大野战军又联手攻击了六天六夜,直至1948年12月16日,才把黄维兵团的四个军加一个快速纵队,共计10万余人全部消灭。

双堆集苦战,从完成合围到取得最后胜利,整整耗时二十二天,实际上,黄维比黄百韬要难打。在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中,我中原野战军付出了重大代价:

其中牺牲和失踪8500余人、负伤28000余人,合计损失接近37000人,占野战军全部兵力的23%。其中尤以陈赓四纵的损失最大,战场牺牲1853人、负伤6827人,一线战斗部队损失超过40%!

因此在双堆集战后,虽然取得了了战役的最后胜利,邓政委的心情却是非常沉重,他在给军委的报告中,检讨了中野在战术和装备上的不足之处,总结说明道:“战后各纵一致感觉中野不充实,以不能独歼黄维、增加华野过大负担为憾”!

缴获黄维兵团战利品归属于中野 这个命令是粟裕下答达的。

淮海战役粟裕一战封神。

粟裕有军事指挥才能,但是资历尚浅,在此之前粟裕有过难言之隐。

打黄维前,粟裕曾指挥部队把蒋军某某部合围,但是势单力孤,只能围住,却无力吃下对方,于是求助某部队合力全歼该敌,某部著名脾气将军却先打攻克山东某城市作战计划,中央军委先批了。爱莫能助。粟裕眼睁睁的看着煮熟的鸭子飞了。

复盘来看,许世友部应该先助粟裕全歼某敌,然后粟裕再配合许部攻克某市,皆大欢喜。

但是历史不能重来。

粟裕提出打淮海战役的规划,中央军委批复后,调集中野与华野合围黄维。

中野正好东移生存,关于指挥权问题,刘伯承邓小平提出中野由粟裕指挥,这是极给粟裕面子的事,中央军委同意。

粟裕提出陈毅任司令,全面领导中野 华野,中央军委同意。

这招非常高,粟裕能指挥了军队却未必能指挥动人,山头主义的人还是有的。

陈毅提出淮海战役军事指挥权归粟裕,中央军委同意。

皆大欢喜。

中央最喜欢看见不同野战军抛开山头通力合作。

中央军委命令成立淮海战役前敌委员会,陈毅司令,粟裕为前敌总指挥,刘伯承邓小平,共四人组成。全歼黄维兵团。

没有中野,华野难以取胜,所以粟裕下令黄维兵团缴获全归中野 也是对刘邓助战的回报。

这批缴获对中野恢复发展极其重要。

礼尚往来,投桃报李。

原创文章,作者:普尔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uerpx.cn/pxwd/10477.html

(0)
上一篇 2023-05-12 下午2:43
下一篇 2023-05-12 下午3: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