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的历史发展轨迹。
洛阳,古代称洛邑、洛京等,洛阳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横跨黄河中下游南北两岸,历史悠久长远。
洛阳是文明的发祥地,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四千多年城市史,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洛阳建朝立都。在洛阳发现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都城遗址等古代的历史遗迹,这些都是研究洛阳城市发展的重要史料。
在旧石器时代,大约在五六十万年前后,就有先民在洛阳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两岸及伊、洛等河流区域地带分布着氏族部落。禹划九州,洛河属于豫州地区。
历史第一个王朝夏,洛阳是其首都中心活动区域;前一千六百年商朝建立,商朝建都西毫,西毫就在洛阳地区范围之内,二里头遗址东北方向约六千米。
夏朝是古代第一个朝代把洛阳作为首都的,周朝作为国都有三百多年历史,洛阳作为全国中心城市之一地位确定。
周朝南线伐商,历经两代周王的奋发国强,励精图治,国力日益强盛。
周朝本来是一个西北的小国,历经世代父辈的开拓,疆域逐渐扩大。
周文王就是一代明君,他在位期间善施仁德,勤于政事,礼贤下士,广览人才,他重用姜尚为军师,制订军国大计。国家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盛,势力扩展到长江流域,实际上周国已经控制大半个天下,诸候国都归服于周国,殷商处于极端孤立境地,周国已经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势,为武王伐纣灭商奠定了基础。
周文王也是一代明君,他继承父志,重用姜尚太公、周公、召公治理国家,可谓人才荟萃,国力蒸蒸日上。武王全心全力致力于国富民强,决心推翻商纣王的暴虐统治,国师姜子牙坚决支持武王的壮举。
武王对外政策是联合和团结各诸候国,壮大力量;对内积极创造灭商条件,等待时机。
周武王召开孟津大会,联合各地诸候国讨伐商纣王。
周文王即位第二年,率领大军向朝歌进军,扺达黄河南岸的孟津,深入河南境地,周国经过周文王、周武王的仁政治理,其威望在各个诸候国心中扎根发芽,他们闻讯周国要讨伐商纣王,纷纷从各地投奔而来。
孟津大会聚集了八百多个诸候国,人心向周。各个诸候国均表决,立即向商都朝歌进攻,武王、姜尚力劝大家稍安匆躁,不要操之过急,因为向商纣发动战争的时机还没有成熟,命令全军返回,班师回朝。通过这次孟津大会商纣孤立无援的境地已形成,孟津大会史书亦称:孟津观兵。
商纣已经分崩离析,人心向背,讨伐商纣王的政治条件成熟了。
周武王一面加紧练兵,一面派人探听商纣的动向,好消息频频传来,商纣王腐败透顶,醉生梦死,朝廷忠良大臣或贬或逃,谗恶用尽,王子比干被剖挖心;箕子装疯被罚为奴;微子对朝廷无望,已经山野隐居起来,百姓敢怒不敢言,商纣众叛亲离,已经到了崩溃的地缘。征伐商纣的时机降临了。
周商在牧野进行大决战,商军倒戈起义,南线作战胜利结束。
周武王第四年,周武王发动全面商纣战争,以姜尚为军师,率领五万精锐部队渡过黄河,向东进军。八百之诸候国前来助战,各路大军云集孟津,在孟津举行大战前的誓师大会。然后周武王、姜尚率领大军浩浩荡荡杀奔朝歌,与商纣王在牧野展开决战。
商纣王纠集战车军马十七万,迎战武王,虽然商军众多,但多半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和俘虏,平时就受尽纣王压迫和虐待,肯定不愿卖命,两军相逢,恰逢阴雨连绵,武王率军冲杀,商军一到阵前,纷纷倒戈起义,他们作为向导,带领周军潮水般涌进朝歌。
商纣王看大势已去,自焚而亡,商纣王朝彻底灭亡,西周王朝建立,但是还不能统治全国,各种矛盾重重,为了适合新形势的发展,周武王实施分封制度。
周武王实行分封各诸侯国,洛阳正式纳入周朝版图。
周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政权,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按功行赏,实行以周王室为中心分封政治制度。为了控制新的征服区,商纣这片广阔的土地,周王朝沿用商朝的分封制,把王族、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候国,先后分封齐、鲁、燕、宋等71个诸候国。
西周王朝建立后,公元前1046年,为了控制东方的广大征服区,开始在洛阳营建国都,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东周城。当时洛阳称为洛邑、亲邑、大邑等名称,亦称周南。
东周时期,公元前425年周考王分封弟弟周桓公于河南这块士地,建立周公国。这是周王朝最后一次分封,周王朝所有土地分封完毕,周考王也居住于周公国了。
东周自建国以来,周王朝势力逐渐衰弱,周天子地位己经徒有虚名。周朝勾心斗角,相互攻击,其领土被韩、赵诸候国一分为二,周朝分立,以洛邑之河,南王城为西周,首都仍然是洛邑,成周城为东周,首都是巩,分别由东周公、西周公治理。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定都洛邑。洛邑作为周朝的国都,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诸候争霸,周王室衰微,但是作为天子首都的城市洛阳,在长达三百多年中,仍然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地位。其后洛阳作为王朝首都有十多个朝代,一直占据全国城市中心。
原创文章,作者:普尔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uerpx.cn/pxwd/10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