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马未都(别人怎么评价马未都)

马爷曾说,自己会把观复博物馆全部捐赠给国家,一件也不留给自己的儿子

马爷一生最佩服的是王世襄,他也在用他的一生来证明,他也是和王世襄、张伯驹等一样的人。

张伯驹于1955年将《平复帖》、《游春图》在内的8件国之重宝全部捐给国家,黄永玉评价他说——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真大忍人也!

上世纪80年代,因为住房问题,王世襄老一生的藏品苦无存储之地,多次找相关部门都未得到解决,最后不得不以100万(王世襄提出的能买到一套住房即可,实际上他的藏品哪件不是天价呢!)为转手费,最后把79件明式家具全部转给了才成立的上海博物馆。

杨澜在一次采访中问到王世襄老,老人是这样说的——对文物的占有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对它们的研究和欣赏。这些东西,由我得之,最终又由我遣之。岂不就是一个最圆满的结束?

王世襄、张伯驹等人对文物的痴迷、执着和忘我,马未都有;王世襄等人在收藏文物过程中的傻劲和痕劲 ,马未都也有。可是马未都却没有张伯驹、王世襄等人的家学传承和贵族子弟的背景,马未都能拥有今天的功名、地位和学识,全是他先天的志趣和后天的勤能补拙下自学成才的。

马爷常自嘲自己只有小学四年级学历,每遇填写档案表格的时候,学历栏他都不知道如何下笔。

虽是大院人家走出来的孩子,可是在那个特殊时期,上山下乡才是他们的正途。

爱看书,是他一生最大的乐趣。

邻居有禁书《红楼梦》,他想方设法借来读,差点死在书里。

老乡糊墙被撕了一半的书,他也强行带回家连夜读完,再给人家送回去。

后来回到北京,在航天工业里当了一名车床铣工,小伙子眼疾手快,总是能提前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把节约出来的时间都给了工厂里的图书馆,在工厂的几年里,他扎扎实实地读了很多书,包括给他打下结实的陶瓷知识的《中国陶瓷史》。

1981年,可谓是马爷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

他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今夜月儿圆》,独占一个整面;拿到65元的天价稿费,还被破了天荒地聘任为青年报编辑。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是时下中国许多知名作家的伯乐,苏童、王朔、莫言、刘震云等都是马爷挖宝挖出来的。

手里有钱了,马爷常常与王朔等朋友穿梭古玩巷,早市、鬼市、破烂摊等都留下他们的足迹,今天观复博物馆里很多的古玩件都是这个时候捡漏到手的。

这个时期,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在1988年和74岁的王世襄老成了忘年交,给他打开了文物世界真正的天窗。

1990年,马爷辞去了编辑的职务,因为他已经受不了当时文学界与出版社之间的乌烟瘴气,这里已经没有了文学世界的圣洁。

可是影视圈,也是一个天然的大染缸,他更加适应不了,又溜了。

淘宝趣事

马爷淘宝的经历也有诸多趣事:

  • 把爱人给他的1600元买彩电的钱,买回了四扇钧瓷挂屏。后来家里遭小偷,后买的彩电被偷,把老婆气的不行,他却乐呵呵地说,还好小偷太笨不识货,没偷走我的四扇钧瓷挂屏。
  • 白岩松曾打趣马爷常常蹲点各大古玩市场、古玩摊,用电镀折叠椅去淘换自己心仪的物件,如今这些电镀折叠椅恐怕早都铁锈斑斑或者已经作古了吧!但是马未都淘换来的物件都成了观复博物馆的镇店之宝。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成立第一家私人博物馆

时间来到了90年代,这时候的马爷已经有各类藏品达千件,家具、陶瓷、玉器、香炉无所不有,想起了创建个人博物馆的想法。

事有曲折,创建私人博物馆,在当时的中国简直是闻所未闻。

功夫不怕有心人,千难万阻后,终于在1996年,马爷成功创建了中国的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

做节目,传播传统文化

千禧年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对传统文物和古玩的爱好,已经到了狂热的地步。马爷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成为炙手可热的文博大拿,参加《百家讲坛》、出版收藏图书,全国各地办节目,做访谈,一时间风光无限。

人生三重境界

马未都,曾说人生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是趋利,追求物质上的温饱;

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必然是趋利的。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最大的愿望,绝非趋向于安定的生活,而是想着能够多挣钱。毕竟,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个道理谁都能明白。所以,人年轻的时候趋利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如果你到现在依旧为了房子、车子、存款、结婚在犯愁,在努力,在奋斗,那么你也就处在人生第一重境界,就是趋利。就是在追求物质上的温饱,并非真正的肚子上的温饱,很多人都是不满足物质上的温饱,要有房子、车子、存款,才能结婚。
你看我们这个年代,多少人都卡在第一重境界,无法自拔,买不起房子、结不起婚,三四十岁了,依旧单身,无法生育儿女,无法传宗接代,这是让很多男人感到很自卑的,看着同龄人结婚,如今儿女成双,多少都会很羡慕。
第二重是趋名,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和寄托;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其实,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利积累到了一定的量,便失去了对于利的追求欲望。比如马云说的那句话,我不知道钱是什么我对钱没感觉。说的就是这种境界,趋利到一定程度必然趋名。正所谓名利双收,说的就是这么一回事。
这个阶段,肯定是你已经有了房子、车子、存款了,有些钱了,或是创业成功了,就会想要名声,想出名。或是会去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就好比曾经没有钱的时候,一直来不及去做的梦。
第三重是安放灵魂,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人在名利俱得的情况下,到了老年便会趋向于安定。说白了,趋安就是放下一切执念,放下所得,做一个与世无争的人。
人创业成功了,事业有成了,该圆梦的都圆梦了,无所追求了,就会开始享受生活,就会去追求诗和远方,就喜欢安静,喜欢灵魂得到安静,不被嘈杂的社会所影响,就喜欢居住在便宜的小山村里,享受那种道法自然的超脱。

总结

看透马爷说的人生三重境界后,你自然也知道马爷的人生信条了。这里我用自己非常喜欢的一句话来作为本文的一个结尾:

老村《痴人说梦》中的一句话——人生立足,唯土三尺,何须多求;多求则狂则乱,则小家子气,则堕入大迷大误。

马老师非常有文化底蕴,又带着京味儿,还厚实着收藏这个金银的悬念。最佩服马老师平和说收藏的气韵,从不像那些幻想当大师的或者一副专家“德行”的人老拿着腔调。听马老师在百家讲坛的讲座,亦如听评书一般舒坦,厚重的知识都在闲茶秋月中娓娓道来。

马老师当过编辑,写小说也编辑小说,还有《海马歌舞厅》这部当年的“流量剧”,和王朔等都是大院那拨人。他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文化枢纽站”的感觉。就是无论什么类别多牛的东西,都得经过这个站,停下来上下一番,所以他说收藏就有趣味很多。别人说收藏,当一个专业一个事板板说,说这个就不说别的了,没收藏或不喜欢收藏的别进来。马老师说收藏,啥人都爱听,他说一连百,带着说人生说生活说风云际会。

所以马老师应该是杂家中的大家,懂得多看得透说得有味道。于是马老师出来说得多,左右四邻也爱听,不牙碜,总有新鲜气息,还常常有感悟。不像某些专家,一出来就激昂天地的样子,弄得人激昂过敏也乏味。还总愿意设定我与你们的架构,好像其是外星人,是不用吃喝拉撒脱离了低级需求的人,好像都不是百姓了,那你姓啥呀?

原创文章,作者:普尔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uerpx.cn/pxwd/11379.html

(0)
上一篇 2023-06-15 上午9:26
下一篇 2023-06-15 上午10: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