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现人来疯怎么办(孩子人来疯家长怎么办)

“人来疯”现象在3—10岁期间最普遍,是指孩子在客人面前或在有生人的场合表现出的一种近似胡闹的异常兴奋状态。

孩子为什么会”人来疯”

在成人眼里,孩子的行为最好是说话柔气、谦虚、行事文雅得体,而不是见人就疯,疯而不止。

心理学研究表明:所有孩子的不适当行为都可归结为一个主要目的:感受自己的重要性。儿童学习良好的行为来获得他人的注意,但是如果无法达到目的,则会以一些不当的行为来寻得他人的注意。

儿童在两岁左右就已经开始慢慢地将自己和周围客体区分出来,随着他们独立的自我意识的日益增强,他们开始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地让别人注意自己,这就是心理学中”儿童自我中心”的表现。孩子渴望被称赞被肯定,如果这种欲望没能在父母面前得到满足的话,就会转移到其他人身上。

“人来疯”现象的出现是一种征兆:表明孩子有了一种不被重视、不被接纳、不被喜欢的感受。

同时,研究表明3—10岁期间,孩子的大脑皮层神经活动尚未达到平衡,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他们很难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表现为易冲动、易变和外露,丝毫不加控制和掩饰。当遇到客人或生人时,宝宝更加会利用这种机会来解放自己,更加难以控制自己的言行。

另外,从客观上来说,家里的气氛沉闷惯了,一旦有人来做客,热闹的气氛会给孩子带来强烈的刺激,会在一定程度上触发孩子”人来疯”。比如有些家庭因为没有老人和保姆帮忙,平时都是有妈妈自己带,家里白天就两个人,很冷清,导致一来客人,欢欢就刹不住车,一个劲儿闹腾。

“人来疯”的不良后果

不管出于哪种原因造成孩子”人来疯”,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孩子求知欲望,锻炼思维,抒发情绪,满足了孩子自我表现的需要。

“人来疯”的孩子通常性格外向、擅长表现自己,但凡事都有一个”度”,如果孩子经常性的”人来疯”,或者不受大人控制,那就需要我们重视了。一方面妨碍了大人做事,使得宝宝讨人嫌;另一方面”人来疯”次数多了,有可能上升为一种人格行为,见人就表现,造成人格缺陷,影响正常的生活和交际。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哗众取宠”、”小丑般”行为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如果家长对”人来疯”的幼儿没有及时的引导和纠正,甚至可能会让孩子形成表演型人格。

表演型人格,也叫作”歇斯底里人格”,它的特征是行为富于戏剧性,且行为中体现外露的情感,总是积极地引起他人注意,任性不知足地寻求赞同和刺激。严重的还会表现出情绪变化无常,时而兴奋,时而愤怒,为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

我有个高中同学阿勇,每次与同学聊天时,故意把声音说的很大,想要让其他同学也听到,别人越是好奇的竖起耳朵听,他便会讲的越起劲。有时两个同学正在交谈,他会没来由的插上一嘴,甚至大声打断同事之间的沟通以引起同事关注。

久而久之,同学受不了他这个性格,都对他避而远之,尽管他天赋不错,几乎不用费什么劲成绩就很好,但是他在学校没有朋友,大家都不喜欢跟他一起玩。

大学毕业后,阿勇工作走马灯似的换,三十多的年纪了,也一直没有成家。

因此,当孩子产生了”人来疯”现象时,家长应及时采取对策,一方面让孩子在与客人交流中增长社会交往能力,另一方面又帮孩子表现得既有教养又不失活泼。

如何矫正”人来疯”

根据弗洛伊德的分析,”人来疯”乃人类自我表现欲的无端彰显。孩子也是这样,由于平时得到的关注不够,就会寻找机会表现自我,以引起人们对自己的重视和青睐。

矫正孩子”人来疯”现象,首先父母要多陪伴关注孩子。大家可能会说,现在孩子多有专人陪同,不会缺少关注。其实,陪着不同于陪伴,不是大人在孩子身边就可以了。比如在家的时候父母一边抱着手机,一边看着孩子自己玩或者学习。其实,这样的陪同没有形成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孩子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比如孩子跟你说:”妈妈,你看我搭的新城堡,是不是很酷”?一旁专心刷剧的妈妈可能听都没听到,也有听到了,但只是淡淡地回应:”嗯,还行,自己玩吧”!

孩子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他们能判断我们陪伴他们时,是认真还是敷衍。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再愿意过多地与父母互动,他们的自我表现愿望就没法充分实现。因此,平时在家的时候,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亲子阅读,一起玩玩具,经常询问孩子的需求等。

也有不少爸爸妈妈因为工作忙,平时很少有机会带孩子出去走走,孩子待在家里总是和家人、玩具、电视打交道,交往圈子窄。2015年,宜家和Family Kids and Youth公司针对0-12岁儿童父母和7-12岁儿童合作进行了一次调查。参与调查的中国父母中,80%表示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是他们最常做的事情,90%的人会和孩子一起玩电子类产品,只有40%的父母表示会和孩子一起进行户外活动。

扩大交际圈,减少孤独感,可以多带孩子出去,去游乐场、商店,去别人家做客,多带孩子打球跑步等,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从而拓展孩子的视野,让孩子对于碰到陌生人这样的事情不会表现的过于兴奋。

其次,可以和孩子一起招待客人。父母们不妨在平时多培养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交礼仪,抓住关键期,因势利导,培养礼貌待人的品德。比如如何正确有礼貌地称呼人、如何热情地招呼客人、如何正确地运用礼貌语言……要让孩子知道,拥有良好仪态,彬彬有礼、落落大方的孩子往往能获得更多的喜爱与关注。

客人来的时候,首先把孩子介绍给客人,或者鼓励孩子自我介绍,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冷落。然后适当地让孩子也参与到招呼客人的事宜上,比如给客人拿水果、递烟灰缸什么的,别忘了对他礼貌、懂事的行为进行及时表扬,这样孩子会得到满足,觉得父母仍在关注着他,也觉得有安全感,他的良好行为也会得到强化。

第三,不要求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节目。有些父母出于对自家孩子的炫耀心理或是想展示自己的”教育成果”,总是有意无意地让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节目。表演完之后,在场的人都会给与肯定与赞赏,并且孩子表现得越夸张,越能激起大人们的欢声笑语。成人的这些反应对孩子也是一种负面的强化,使孩子形成错误的认识,认为这是一种能够得到成人夸奖与认同的行为,客人来的时候就应该这样表现。这种发现会让孩子特别兴奋,而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一旦兴奋,便很难制止。

最后,当孩子出现”人来疯”时,父母不能粗暴地用打骂的方式解决”人来疯”。因为孩子的目的不外乎为引人注意,即使是被打了,目的也达到了。下次再有客人来时还会采取这种方式。所以当着客人的面惩罚孩子,不仅不会改变孩子的行为,还让孩子觉得很没有”面子”,会感到羞愧甚至会反抗。

好的方面:孩子人来疯,证明孩子的性格非常开朗,不怕人不怯生,喜欢表现自己,这样的孩子与人交流以及接人待物上都是有优势的。

不好的方面:孩子人来疯,可能会不会场合,不分时间,打扰到大人间正常的交流,这是令我们比较头疼的地方。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首先会让孩子跟客人打招呼,给客人介绍下自己,表演下自己的拿手绝活儿等,给孩子与人交流的机会和展示自己的机会,一般来说没有人会拒绝孩子的;

然后,正式的告诉孩子,大人们要谈事情了,让他们自己去玩,孩子可能会听可能不会听,而如果孩子不听,那只有先哄孩子离开,然后等私下里去跟孩子讲清楚。

当然,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不该孩子玩闹的时候是要坚决制止的,但关键的还是在于平时的引导。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认为孩子人来疯是个不好的习惯,盲目阻止或者斥责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同时又要注意平时的引导,让孩子注意时间、场合。

原创文章,作者:普尔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uerpx.cn/pxwd/12348.html

(0)
上一篇 2023-07-20 下午12:38
下一篇 2023-07-20 下午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