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郎教授的职业生涯比较狼狈。钱可能他没少赚,声名却不佳。他被普遍指责为是搞阴谋论的学者,擅长煽动民粹情绪,为赚钱不惜迎合民意,没有学界该有的持重和担当。因此,近几年郎咸平只在媒体吃得开,在主流经济学家那里,却被嗤之以鼻。他站台不靠谱的理财产品、比特币价值争议、和空姐小三争财产事件,都让人觉得啼笑皆非……
很多人惋惜郎咸平,觉得此人曾经是人才啊,是良心经济学家:当年的郎顾之争,他可是阻止国有资产流失啊……他可是经济学家的良心。
在我看来,郎教授早些年风光无两,与这两年的吃瘪被嘲,其实一脉相承。早些年很多人没有仔细观察思考,现在他玩过火,人们才发现郎教授的本质。郎教授可以称是财务金融专家,却不能算是经济学者。就以郎教授人生最高光的“郎顾之争”作为评价案例吧。这是郎教授声名的顶点,也是他最近十几年活跃所吃的老本。
改革开放初期,国有企业改革是很麻烦的事情。当时的国企,面临效率低下,经营亏损,急于改革的问题;然而,国企产权不明确,涉及公共利益,任何“分蛋糕”的动作,都很容易出现轩然大波。郎咸平攻击的矛头主要是国企改革的MBO问题(管理层收购)。
郎咸平认为,中国式MBO是一场阴谋,管理者以权谋私,将国有资产低价收入私囊。表面看起来,郎咸平站在公众立场上,义正辞严,很有说服力。不过当时的国有企业不像今天这样风光,也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有发达的股权流通机制。当时国企普遍亏损,大部分没上市,状况很糟糕。进行MBO改革的国企,往往是管理改革到位,企业效益较好,同时面临进一步的改革激励。
对国企管理者所处的地位和他们的改革贡献,没有倾斜照顾,不考虑其利益,很难有激励推动改革,甚至会成为改革阻力。权力地位和利益倒挂,很容易形成灰色收入,置企业家于危险境地。云南红塔集团的褚时健,就是典型的例子。
中国式MBO赋予国企管理者股权利益,以此开启国企改革。这在郎咸平口中是“瓜分国有资产”,造成很大的舆论影响,国企改革为之停顿。这也是很多主流经济学家对郎咸平耿耿于怀的原因。学界有一种观点:郎咸平为谋一己名利,否定改革,阻碍改革。后来国企坐大坐强,饱受公众诟病,很多人都会谈到郎咸平的危害。当年张维迎也批评郎咸平,他主张改革向前看,要承认国企管理者地位,承认其当时贡献,尊重他们的利益。不难想象,张维迎被骂惨了。
郎咸平在国企改革争议中,祭出道德大旗,让讨论者噤若寒蝉,很多经济学家为此指责郎咸平,将民粹引入经济学争论,恶化改革的舆论环境。这样的风气一直延续至今。
原创文章,作者:普尔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uerpx.cn/pxwd/5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