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全国人大立法,结束对在校学生的“放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是我们喊了多年的口号。纵观多年的教育改革,中国的教育改革并没有真正实现预定目标。原因是多方面的:
1.就业竞争形势严峻和用人制度的弊端,迫使家长、学校、学生不得不放弃素质教育,片面去追求升学率。
2.于是乎,就造成了追求升学率加重了学生负担的假象(凡是出人才的地方,学生的学习都不会轻松),所以就造成了人们的定向思维:只要一提教育改革,就想到要减轻学生的负担,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至于这“自由”的含义,则很少有人真正理解。于是就形成了遍地放羊的现象(非寄宿学生的在校时间不超过八个小时,上学不许早到,放学不许迟离)。
3.由于执法的缺限,一些不法分子和“学闹”的干扰,造成了学校的管理困难,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也想借教改的机会规避风险,把学校当成“羊圈”,“放羊”清圈,教师也拥护。
现在的教育状况:1.学生的正规在校学习时间严重不足:我们不妨算一下账,一年的时间里,扣除国家规定的节假日(包括双休),剩下的也就是二百来天啦。再考虑到每天最多八小时的在校时间,剩下的“自由”时间实在太多了吧!2.这么多的(自由)时间,总得找点儿事干呀,且不说时间的珍贵,没有具体的事干,也不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呀。于是他们可以寻求自由快乐的落脚点:上网打游戏,聚众斗殴,吃喝玩乐……。
3.“放羊”的后果:令家长叫苦不迭,管教学生的任务就落在了家长的肩上:教师减负了,家长要接过担子,辅导学生做作业,批改学生的作业,记录学生的成长经历……。这些活计并不是每位家长都能做的了的。使素质教育徒有虚名: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均衡的发展。而放羊的结果则是社会上的各种培训班五花八门,遍地开花。逼着家长花高价为学生选报多种培训班,承担不情愿的高额费用。或者干脆放弃工作,去当专职家庭辅导员。如果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富裕,或者家长的文化程度不是太高,那家长就只好听任命摆布了。教育的公平也早就跑到九霄云外啦。我从未听到过哪位科学家是“放羊”放出来的?也从未听说过哪位少年犯对“放羊”不感兴趣。
对教改的建议:由人大立法,改变教育上存在的“放羊”模式,真正落实科技兴国,教育为本的方针,对国家法定的工作制度不做一刀切的要求。我不清楚现在的某些部门对国家的规定是怎么执行的?例如,公共食堂的厨师怎么过双休日?怎么放寒暑假?医院双休日是不是停珍?铁路客运、航空客运、城镇公交、地铁等,是否在寒暑假、双休日都要停摆;守卫边防的解放军战士,是否也要双休,敞开国门……?全国人大是否可以通过立法,把教育和上述这些部门、行业作为特殊行业对待,充分利用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真正完成素质教育赋予的任务,真正做到物尽其材,完成建设祖国的伟大使命。
挑事呵!中小学教育当然是学校教育,但是也离不开家庭教育。
“孩子们放学后,得有人接得住啊。”“学校教还是家长教”是可以理解的。
“首先这件事要由学校来办,学校不能把学生的课后时间全部推到社会上去。学生基本的学习,学校里的老师应该承担起来。不能在学校里不去做,反而出去搞校外培训了,这样就本末倒置了。现在教育部门正在纠正这种现象。(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6月11日)”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教育的责任是广泛的。
类似提问产生的原因可能主要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竞争的现实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社会对学生时期是消除个体差异的关键节点的认识表现。这种“人生输赢”的判断导致了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焦虑愈演愈烈,利益分析取代了价值判断。
2018年9月,某机构发布的“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社会环境、教育资源、家庭关系及父母成长四个维度中,社会环境因素引发的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程度最高,学习成绩、校园安全、手机上瘾、学区房等问题成为焦虑爆发点,甚至上升为一种“教育恐慌”。
为此,国家层面出台了“双减”政策。
二、读书的重要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学而优则仕”等耳熟能详的典故造成“面子社会”依然是我国的一种文化特色。凿壁偷光、囊萤映雪、负薪挂角、宵旰攻苦、十年寒窗、刺股悬梁、三更灯火五更鸡……在历史上,读书似乎是人生发展的唯一途径。
但“努力越多成功越大”只是一般人的推论,这个推论还是太甜美了。
三、生活的失衡
生活的失衡首先是精神上的。“物化隐忧加剧、社会责任淡薄” 等个人利益至上的表现是其中最主要的特征。
其次,《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我国青少年睡眠不足现象日趋严重,小学、初中、高中分别有95.5%、90.8%和84.1%的学生未达到教育部的规定标准。
再者,1990年我国家庭户平均人口为4.0人,2012年为3.02人,2020年缩小至2.62人。家庭孤立现象的出现和双职工家庭的增加,导致缺少陪伴已经成为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四、社区的影响
“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的故事显示了家庭对于生活环境的选择。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行为榜样”不仅仅来自学校,有时来自于家长和社会人士的榜样作用可能会更加明显。
一般来讲,学生有 1/ 3 的时间在学校生活和学习,但还有 2/3 的时间是在校外度过的,包括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等。但陌生人社会和“时间都去哪了”的现实使得社区在教育上的作用对大多数人来说几无感受。
认真写作不易,能够看到这里的请点个关注,谢谢啦!
原创文章,作者:普尔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uerpx.cn/pxwd/5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