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优则仕”对现代青少年当然有积极的意义,它为青少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个句子出自《论语》中子夏的话,原句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里的“优”通“悠”,有余力,意思是做官有余力,就要更广泛地去学习,学习有余力,就可以去做官,把所学的运用到实践中去。它实际上讲的是学习与实践的关系。
对于现代青少年来说,学习学好了,就可以把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实践中去。只有经过生活实践,才能把知识化为自己的能力。才学如果不用就会永远埋没,知识如果不用便会一无所知。
因此,教育就是要鼓励中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亲身体验,真切经历,才能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积累丰富的经验,并使自己能够不断创新,提升综合素质。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前,许多学校存在功利化的教育现象,重学习,轻实践,造成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虽然“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是,脱离实践一切都是空。君不见,有人知识说得条条道道,韭菜和葱分辨不清;三字经、弟子规背得很熟,尊重长辈都做不到;大学、研究生考得上,生活无法自理还要父母陪伴等等。历史上还有纸上谈兵的赵括兵败长平的故事呢!只学习不实践,就可能“眼高手低”,与生活脱节。
知识容易遗忘,实践才能使之更深刻更巩固。学习不是目的,实践才能化知识为力量。所以,学习要经过实践检验,在实践中在不断地积累经验。党的教育方针也已明确提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样才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接班人。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告诉我们,青少年既要学习,也要实践,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
当然有教育意义。
1、用现代社会的思维方式理解“仕”更有教育意义
古代的“仕”是当官的意思。我觉得现代社会对“仕”的理解,要扩展到事业有成即为“仕”,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当官”上。当官实质上就是指现在的国家干部。一个人如果自己创业后当老板,做管理者,这也是另一层次的“仕”途,只有具备真才实学,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具备当官的能力,能力不仅包括专业技能,还包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理解、事务处理、人际交往等等各方面的能力,只有具备才能者才能胜任做官。所以要想一生有所成就,就要好好学习,打好基础。很多年青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之后,有的自己成功创业,有的考公务员成了国家干部等等,同样坐在学校课桌前,谁会知道其中你的哪位同学将来可能就是什么局长、市长的,他们都是通过努力学习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甚至改变了家族的命运。社会要发展,发展需要人才,我国各地都有引进人才的优厚政策,目的是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搞建设。所以,“学而优则仕”是有道理的,对当今青少年教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学”与“仕”是相辅相成的
“学而优则仕”这句名言来自于《论语》,其前一句是“仕而优则学”,这是古今激发人们学习内在动力的主要来源,从古代的科举制度,到现在的高考,它是中国历代选拔人才遵循的机制,由此可以看出,“学”是很重要的,只有“学”的好,才会有“仕”途,而且要不断地学习。我看到当今对“学而优则仕”又有了新的解释,意思是学习时有多余的时间就学着如何做官,以便把官做好,不管怎么解释,我觉得“学”与“仕”都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学”才能有更好的“仕”途,进入“仕”途后,如果不学习,就会被淘汰。现实的教育意义就是教育青少年要把学习贯穿于人的一生,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不学习的人势必会被社会淘汰,就会与年青人产生代沟。现代教育的改革是向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方向转变,强调的就是“学”的重要性。
您好,很高兴回答。
学而优则仕,在当前社会,并不是主导思想。公务员目前待遇并不高,只是相对稳定,社会上有身份。具体选择那条路,得结合个人志向去判断。
第一,如果个人喜欢从政,愿意做一名服务大众的公务员,而且觉得工作稳定,能够自给自足,可以选择考公。如果想发财,还是不要选择仕途。
第二,如果个人确实有一技之长,像华为天价招的优秀毕业生,那么个人建议,去企业发展,企业里面更适合自己。因为机关更需要综合管理人才,而不是技术性人才。
第三,实现个人理想有好多条路,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条。这个和选不选择公务员没有关系,公务员有公务员的价值,而投身社会,可以为社会添砖加瓦。
总之,如果个人对仕途感兴趣,仕途仍然是个不错的归宿,如果个人志向在企业,那就好好习得一技之长,为以后发展打下好的基础。
以上是我的个人见解,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关注我
原创文章,作者:普尔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uerpx.cn/pxwd/5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