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谢请
国民党主席朱立伦“登陆”,能挑逗吃货们神经的,还有那数不尽、吃不完的台湾小吃。
台南蚵仔煎、迪化街红面线、十八王公肉粽、度小月担仔面、深坑臭豆腐、阿里山花粉子……这些台湾最有名的风味美食,要转遍台岛才能吃全!
如果仅仅能满足你的味蕾,你就太小看台湾小吃了。你吃的不是小吃,而是文化。
台湾小吃,文化融合地
有人说,对于台湾人而言,吃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尤其台湾特殊的历史背景,使得饮食文化更加多元化。不仅各地的中华菜肴在此发扬光大,更汇集来自全球各地的精致饮食,包括美、欧、亚热带地区、地中海等世界美食,都可以在台湾吃到。
两岸同源,在小吃上也可以找到踪迹。台湾很多传统小吃的根源都在福建,可以说是“源在海西,流在海东”,在台湾的一些史料上均有明确记载。台湾菜是闽菜的自然延伸,吸收了潮州菜、日本菜的元素,也接收了欧美系菜风的影响,但仍保留了闽菜朴素清淡、以海鲜为主的特色。
1、蚵仔煎是郑成功发明的吃法
蚵仔煎
相传郑成功为驱赶荷兰人领军来到台南时,因军饷不够便派人寻找当地食材充实军粮。在海边,郑成功看见一位妇人担着大筐的海蛎,于是上前打听,得知当地盛产海蛎,便让士兵收购了一些回来。士兵望着大堆的海蛎犯了难,不知道该怎么做成菜。郑成功不慌不忙,让士兵拿来一些剩下的地瓜粉,和蛎做成了蚵仔煎,而蚵仔煎也因此留在了台湾。
郑成功一行人吃完海蛎后,再次因食物犯了难。那天晚上,郑成功梦见妈祖告诉他,后港有很多鱼,第二天郑成功让士兵到后港捕鱼,果然大丰收。捕上来的鱼郑成功从没见过,于是用闽南语问是“什么鱼”,边上的人以为这是鱼的名字,于是这种鱼从此就叫虱目鱼(闽南语“什么鱼”的谐音)。
2、不是所有的担仔面,都叫“度小月”
度小月担仔面
说起台湾小吃,很多人马上就联想到“度小月”担仔面。一点不错,它几乎是台南最有名的一道小吃。可为什么叫“度小月”呢?原来90多年前,一位漳州籍洪姓渔人移民府城,靠打鱼为生。每年从清明到中秋,是打鱼的淡季,当地叫“小月”。为养家糊口,度过“小月”,洪姓渔人就卖起面来,因此得名。由于口味独到,渐渐卖出了名气,成为风行台湾的“名小吃”。现在,洪家已传到第三代,生意还是相当兴隆。
担仔面的最大特色,在于它的肉臊。早期,老板挑着碗筷与锅仔到处叫卖,买者半蹲式地坐在小凳上食用。如今,卖者仍用一个小炉烧着木炭来煮肉臊,再加上一只味道鲜美的虾,虽然就小小一碗,但风味独特,回味无穷。
3、恐怖的美食:棺材板
棺材板
这种台湾小吃是法国吐司和海鲜杂烩汤的改变后代,一片特别厚的面包中间被挖空来组成平面的面包碗,接着把它烤硬,在其中加入海鲜杂烩汤。
一开始不称棺材板,而为鸡肝板。据说在三四十年前,台湾有一位姓许的师傅,他品尝了一种名叫“鸡肝板”的点心后,觉得口味很特别,于是回家研究改良,终于制成了一种令他更加满意的点心。但如何给这种点心取个新的名字呢?他想来想去没想出来。有一天,他忽然发现新的点心怎么看怎么像棺材,于是就决定命名为“棺材板”。
4、你吃过的牛肉面,原来不是台湾的
包子、馒头、烧饼、油条这些台湾人原本没在吃的东西,就是因为外省人的移入才开始出现在台湾社会。现在台湾社会上有所谓“眷村口味”“眷村菜”,常常都把它当作怀旧料理来操作。眷村菜其实也不是多高明精致的菜,它是指那个年代眷村里的居民,这些老兵在思乡情绪之下,利用台湾本地的食材凑合着,想办法做出家乡口味的食物。
台湾牛肉面
现在台湾很有名的小吃“川味红烧牛肉面”,其实也是这些外省人到台湾后凑合着做出的料理,辣豆瓣加上红烧汤头,再放美援品里牛肉罐头中的大块牛肉,在台湾本省人原本不吃牛、不吃面的情况下,几十年后反而变成人尽皆知的台湾小吃。很多台湾人后来跑到四川去寻找最正宗的川味红烧牛肉面,结果当然找不到,因为它是在台湾被发明的吃法。现在大陆很多“加州李先生”,就是台湾人过个洋水后回大陆开的,不过跟台湾口味落差真的蛮大的。
川味红烧牛肉面
5、“永和豆浆”是思乡产物
在大陆打出高知名度的“永和豆浆”也是一样,与台北市一桥之隔的永和,一向是许多外省籍人士或退伍老兵选择定居之所。约在20世纪50年代,一群大陆北方人士搬来永和,为了谋生便卖起了豆浆,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开始辛勤工作,磨豆浆、煮豆浆。一开始,台湾本省人不太能接受豆浆这种东西,就跟现在外地人到北京都觉得豆汁味道恶心一样,所以很长一段时间经营惨淡。现在,“永和豆浆”在大陆有较高的知名度,当年的退伍老兵,或许也会比较欣慰了。
台湾是一个美食天堂,中餐、西餐、料理各种美食都在这里云集。现在带你来看看八个地道的台湾美味小吃。最重要的是这些小吃在台湾各地都能吃到,是到台湾之后一定不能错过的美食。
大肠包小肠大肠包小肠是台湾相当普遍的小吃,炭火烧烤的大肠外皮微酥,肉馅米粒饱满,夹上风味绝佳的香肠,铺上酸菜、小黄瓜、姜片与菜脯蛋等小菜,一口咬下肉汁四溢,满嘴的美味。
鼎边锉
鼎边锉是福州小吃,里面有肉羹、虾仁羹、金针、香菇、木耳、鱿鱼、小鱼干、竹笋、高丽菜,内容丰富,是标准的汤好料多。
然而这只是配料,主菜是白白嫩嫩的一片称之“鼎边锉”。“锉”是台湾方言,为爬滚的意思。其制作是用米磨成米浆,沿着大锅鼎边滚下,米浆滑滚的动作叫锉,所成白白一片,就是鼎边锉。
甜不辣
将一些食材(肉、海鲜、鱼肉等)弄成浆与面粉混合成型并加入甜辣酱的食物,台湾地道小吃之一。
彰化肉圆
主要材料是特选番薯粉,上等猪肉、香菇、蛋黄、冬虾、竹笋配葱、玉桂香料,经过配制炊蒸,成为圆形表皮润泽富弹性的半成品。
放入不温不燥的油锅炸上数分钟,捞起浇洒特制的佐料——糯米、花生、芝麻、糖搅拌而成的甜酱,加上上等壶底酱油。吃起来感觉皮脆馅香,味道可口。
姜母鸭
80年代后期在台湾流行起来的进补小食,将台湾特产的红面番鸭煮熟,取鸭肉和老姜(也被称做姜母),搭配上胡麻油、米酒、中药的药材包,混合放在客人面前熬煮,炭火更佳,好似鸭汤火锅一般。
生炒花枝
主料鱿鱼,配以各类竹笋、胡萝卜熬制而成的。之所以叫“花枝”,是因为鱿鱼上部有十个肉腕,形如花枝,于是形象地取名。
台湾小吃是汉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闽南小吃为主,兼具客家,外省小吃。作为台湾的特殊街头食物的总称,也是台湾当地文化的最佳代表之一。
肉圆
常见的在来米浆入绞肉的团状点心。岛中部油煎,台南周边蒸煮。现在常吃的“吉做清蒸虾仁肉圆”,位于台地林口,瘦肉里有鲜虾若干,皮有弹性,内里嫩餪易嚼。几乎超越台南的极上滋味。说是主餐时间到午后,但午餐后几乎难逢。蒸出后完全冷却的,最适人类胃袋。
鸡翅包饭
是台湾的超人气小吃,创意十足,金黄的外皮包着鲜香的米饭,样子十分诱人。刚烤出来时,米饭吸收鸡肉烤制时的香味,鸡肉的油脂被清香的米饭吸收,一口咬下,鸡皮香酥米饭香溢,令人实在爱不释手。
大肠包小肠
是台湾真正家喻户晓的小吃,不管去到哪个夜市都有它的芳影,而小编也是去了台湾才知道如此实在的小吃!糯米肠和香肠经过炭烤后,将糯米肠切开后,再夹着香肠,最后加上各种如蒜头、花生粉、酸菜等配料即可食用。大肠软糯的质感搭配小肠脆皮的口感,醇厚浓郁,越嚼越香,让人回味无穷~
来自网络
原创文章,作者:普尔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uerpx.cn/pxwd/5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