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有必要在学校教育中占地方吗

这些年来,英语的地位在中国被抬高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评定职称考英语,读研读博考英语,录用人才考英语,大学本科生要达到英语四级,硕士研究生要达到英语六级,否则不能毕业,更拿不到学位证书。在不合理的硬性要求下,英语成了一道高门坎、硬门坎、洋门坎、时髦门坎,很多优秀人才被这道门坎无情地挡在了门外;还有一些人虽然勉强跨过了门坎,但为此付出了极大代价。
古今中外,没有哪门课程被抬得像英语这样“崇高”,也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流行“英语崇拜”。不要说莘莘学子,就连一些年近半百或过了半百的人,也捧着英语课本在那里苦学,不是喜欢英语,而是为了评职称不得不如此。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在实际工作中几乎用不上英语,付出代价与实用价值完全不成比例;实际工作中即便用得上英语,考试过关的那个水平也不足以应付工作之需,往往还得重新进行专门训练才行。
再看学生,为了过英语四六级,用去了大量精力,别的课程则马马虎虎、草草应付。以硕士研究生为例,在两到三年的学期里,几乎要用一半的时间来苦攻英语,剩下的时间则忙于准备论文,哪里还有时间研究专业?下了那么大功夫,学到的英语还不一定管用。多数人掌握的依然是听不懂的聋子英语、张不开嘴的哑巴英语,没有多大用处。更重要的是,因为精力过多地用于英语,导致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知识不牢靠,汉语汉字不过关,综合素质不过硬,副作用十分突出。这其中,母语不过关是一个大问题。作为一个中国人或一代中国人,汉语说不利索,文章写不通顺,错别字连篇,其影响往小了说,影响交往、影响工作,往大了说,影响对祖国语言的自信和文化传统的继承,这种消极影响会随着这一代人的成长逐步显现出来。实际上,对中国人来说,汉语如不过关,英语也不可能学好。因为中国人学英语,离不开汉英互译,汉语不好,互译就失去了依托,在英语上下再大的功夫也是白搭。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在政策上确立一种导向,引导大家重视英语,用意当然不错;但我们不得不说,目前实行的这种政策,是片面的、本末倒置的、不符合国情的、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的。一句话,效果是不怎么样的。
其实,扩大开放、学习外国优秀文化成果,不一定要像我们这样掀起大呼隆的英语热潮。日本历来善学外国之长,且以贸易立国,但人家从来没有像我们这样把英语抬高到如此地位,会说英语的日本人并不太多,甚至连一些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也不懂英语。日本学习外国的方法,除了派团赴外考察、聘请外国专家、派遣留学生之外,主要的是让少数精通英语的人大量翻译英文优秀著作,供国民阅读。这是一个付出代价小、受益人数多、学习质量高的好办法,可供我们借鉴。相反的例子是菲律宾和斯里兰卡,那里会说英语的人很多,但这两个国家学习外国的成就却远不如日本。这说明,英语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
诗人余光中痛惜国人本末倒置,中文还没弄通顺,却抱着英文日读夜啃。他说:“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而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此言极是。可以设想,如果我们把学习英语的精力——哪怕是一部分精力——用之于汉语和古汉语,会是什么效果?
总之,我们应以平常心对待英语,用得着就好好学,用不着就不必大费精力。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政策制定者不能把英语作为衡量所有人才的硬性标准,否则就是一种无理逼迫,即便用不着,也得硬着头皮学。现在,学英语的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明明用不着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学,这是多大的痛苦、多大的浪费!

说是“这么高”的地位,那么到底有多高?我觉得不高,最起码,看着学生的英语实际交流水平,我认为,英语的地位提的不高。

其实,在校学习英语时长和目前学生的英语使用能力不符,才是大家一再质疑英语是否应该在正规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地之地的根源。试问,如果我们的孩子在学习英语3年后都能和外国人交流,那是不是就不会存在了呢?

语言的学习终归是为了使用的,即便是语文也是如此。语文和数学应该是绝对的优势及强势学科,因为这两门关系到了人的基本素养和基本逻辑体系。语文当然要学,更要学好。那么英语呢?英语的学习也是一种语言的学习,也是了解另外文化环境的很好的途径。既然都是语言,那么学习的原理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的。比如“语言的运用环境、语言的欣赏与分析”,事实上,我们有很多的学校,英语教育的水平不错,但是社会上使用英语的环境就显得很薄弱,结果就造成了“在学校学了那么久,英语还很烂的结果”。

其实,很多人英语不好,甚至毕业就忘旧,原因就是:不喜欢。因为不会用,所以不喜欢;因为不喜欢,所以不会用。谁能解决?我觉得是教育部门应该考虑的。但现实层面,不可能取消英语这个科目,更不会大规模的减少英语的学习时间,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我们要和别国的人自如交流就必须掌握一门可以作为中介的语言。英语就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使用的人很广泛。那么问题就来了,“能不能把孩子们的英语教的更好些?”,“能”。但条件是:必须把学习一门语言的目地和教学真正结合起来。我看,目前学校的英语教学就不能和英语学习目的结合。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举个例子吧: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因为全国大学生公共英语考试才举行过不到两周。有数据统计:四级的通过率在50%一下,六级大概也就40%。这些学生学习英语的历史应该超过10年(小学3年,中学6年,大学2年),可惜仍然有很多人不能顺利通过。为什么?因为不喜欢,甚至就是”随大流“报个名。其实根源是:没有目标。学生不知道学习英语时干什么的?是和人交流的,不是单单用来升学考试的。这个责任应该谁负?教育部门。没有语言实际运用的英语教学,就是扯淡。学生学了不会用,毕业就忘记,不就是没有运用的结果吗?大家的思维就是:不用=不会用=没用。其实都没有好好考虑过,你不用=你不会用=你不会。

说的更明白一些,我们的考试和英语学习的目的是有矛盾的,我们的英语考试包括听力、写作、阅读理解,偏偏缺少了口语。而学习英语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分数,为了毕业,应该是为了能和讲英语的人交流。这样的考试,对学生素养能有多高的提升呢?答案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单纯的讨论英语在学校系统学习中占有多大的比例,是没有用的。教育部门应该负责的地方如果没有改变,不仅不会让我们的英语“学以致用”,还会在埋怨和仇恨中消耗掉我们本来应该有的热情。

原创文章,作者:普尔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uerpx.cn/pxwd/6779.html

(0)
上一篇 2023-01-18 上午9:05
下一篇 2023-01-18 上午9: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