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不要把长袍马褂看作为清朝的国服。清朝的国服是依照严格等级标准设计的各级官服,包括他们的夫人的制式服饰。长袍马褂不是清朝制式服饰,而是清朝官民共有的便服。北京人把长袍称大褂。民国推翻清朝并没有抛弃清代的便服。否则很难解释为何孙中山除了推出中山装之外,还穿长袍马褂。从穿衣打扮而言,以男人剪辫子,女子放脚,女人上学堂为时代变革最显著得标志。就思想变革而言,是反对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宗法思想。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皇权,但没有确定到底以何种思想文化作为立国根本。五四运动是中国知识分子公开拥抱西方思想和文化的标志性事件。那么有一个很奇怪得现象,在那个年代,思想和文化变革是那么激烈,血腥,为何在服饰方面没有那么激进?这也是现在汉服倡导者们推广汉服的理由。我个人认为,民国没有继承清朝的主流服饰文化。要说清楚这一点,关键原因是要搞清什么是清朝主流服饰文化。满人是女真部落的一支,也是属于明朝东北边民之一。就服饰文化而言,他们基本上属于蒙蔵体系。这是为何满蒙联合起来重新入主中原后强推蒙蔵服饰体系的原因。夺取政权以后,逐步形成了满蒙贵族服饰体系和官服体系。汉族发达的制作工艺为清朝各类制式服饰添加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清朝的服饰主流文化。长袍马褂恰恰是主流以外的平民服饰。黄马褂不是因为马褂而贵,是因为“黄”而贵。那么长袍马褂为何被民国保留呢?民国作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是不会刻意排斥清朝的平民服饰的,尽管这类服饰有着满蒙服饰烙印。更重要的是,蒙蔵服饰体系经过两千年来的与中原文化的融合,汉化程度很深。我们看看蒙蔵服饰的主要元素是大襟、立领、纽扣。这三个要素恰恰是汉民族服饰自然演变而来的。汉民族上层是不接受曲襟,立领和纽扣的。上层基本上以宽袍大袖为主的。但汉族的百姓,穿宽袍大袖是无法劳作的。正因为如此,汉族百姓只保留大襟,选用立领和纽扣是自然选择。立领比交领更有利于御寒,纽扣比纽带更方便穿着。胡人,也就是长期以来与中原民族竞争的西北高原游牧民族,历来是一边吸收中原民族的文化思想,一边又念念不忘征服中原民族。晋以后,中原民族遭遇大难,基本上失去了中原的主导权。汉民族的重心主要在长江以南。经过数百年的血腥融合,才有了隋唐中兴。但隋唐文化,本质上是汉胡文化高度融合。唐朝的开放,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民国保留蒙蔵服饰体系中的长袍马褂,恰恰就是继承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现。唐朝李隆基首创戏曲,里边有各种角色。其中的村姑角色,就是当时的百姓角色。她们的穿衣打扮,已经是中原百姓的典型打扮。从这个意义上讲,唐装就是包含中华民族各民族服饰的服装。
唐装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服饰,为汉族服饰中的一种款式,代表有齐胸襦裙、交领襦裙等。唐装中的女性上衣种类一般分为襦,袄,衫三种。比起现代服饰,层数繁多,厚重拖摆,穿起来比较繁琐。
汉服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因此,作为中华儿女,我们绝对不能忘了唐装,更不能摒弃。
唐装即唐制汉服,种类多样,唐代女性服装的领子,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著名的古代宫廷和服“十二单”就是从“唐裙”演变过来的。日本人称之为“唐衣”,即从唐朝传来的服饰,样式基本上没有多大改变,只不过在风格上增添了几许日本本民族的特色。
如今,随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国家和人们的重视,以及影视文化、时装表演等带来的影响,唐装渐渐地再次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当中。很多唐装爱好者不仅着唐装出门,还十分注重细节的搭配,无论走到哪里,都十分吸引眼球。
在唐装搭配上,佩饰也是必不可少的。如今的唐装已经在保留原有特点的基础上,融入了各种不同的风格元素。再配以适当的发型、妆容和配饰,就可以穿出不同的感觉了。喜欢传统的人士可以用“老派”的首饰做配件,如玉镯、玉器挂件、花卉头饰等。
时尚搭配
我们在挑选唐装时,要根据每个人的身材特点来挑选,比如是深是暗,是否符合自身品位等。值得注意的是,肤色较深或偏暗的人,在选择颜色的时候,要尽量选择明亮的暖色系,让自己看起来更精神一些,也喜庆一些。
在图案方面,团花依然是主流。所谓团花,就是花纹呈四周放射或旋转式纹样,由牡丹、梅、兰、竹、菊等花卉分别表现,也有福、禄、寿、双喜等文字图案。此外,一些具有时尚感的图案也加入了唐装之流,如柳叶花、凹凸的回形纹样、抽象的图案等,而局部精致的手工绣花更是流行的设计。
看完这些女明星的唐装造型,@佟丽娅 @景甜 @迪丽热巴 #张榕容# @舒畅 @范冰冰 @贾静雯 @吴谨言 你觉得谁最美呢?是不是也很想尝试着穿一下呢?
原创文章,作者:普尔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uerpx.cn/pxwd/7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