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湾,位于泉州市东部、泉州古港北部,北距福州港150海里,西南距厦门港57海里,是福州与厦门之间的主要港湾,也是泉州港三湾中最重要的一湾。地理坐标范围:北纬24°37—24°53,东经118°37—119°00,北纳洛阳江,西迎晋江,为晋江的入海口,也是晋江、洛阳江汇合入海的半封闭海湾。东濒台湾海峡,北起惠安县的崇武半岛,南至晋江石狮市祥芝角,海岸线140余公里。
泉州湾为基岩港湾海岸,内海系泥沙质岸,入海处属侵蚀性山地花岗岩岸,有辉长岩,岸线曲折,外宽内窄,宽42公里,水域面积500余平方公里。周围主要由花岗岩缓丘,红土台地和第四系海积——冲积平原组成,沿岸海滩在秀涂以北以淤泥质浅滩为主,秀涂以南以沙滩为主,泉州湾湾口拦门沙发育,泥沙运动活跃。港最深处有30米,平均水深4.37米。水温平均26.9摄氏度,透明度平均0.71米。潮差6.4~7.7米,半日潮,往复流,东西流向偏多。泉州湾口的潮流是明显逆时针方向的回转流,湾内逐渐为往复流,涨潮流向湾内,落潮流向湾外。湾内潮流一般顺着深水水道流动,主流经小坠岛与祥芝角之间进出。
其湾口向东南敞开,被大坠岛、小坠岛等岛礁分成几个航门,其中大坠门(古称岱屿门)是进入秀涂锚地和后渚港的主要航道。湾内有大坠岛、小坠岛、乌屿、白山屿、七星礁、马头礁等大小岛礁30多个。主航道在马头山与小坠岛之间,水深13米。
湾内的秀涂锚地,在北岛礁与马头礁之间,长约2.3海里,宽约2.9链(约58.3米),水深5~11米,泥沙底,流速2~3节,一般靠东岸锚泊,水较深,底质也较好。后渚锚地在马头礁附近,背依马头山,西及西南有马坂山、石壁,东南有高山岩(97米)、鹰高山(122米)为屏障,东面向大陆,港内掩护条件尚好,长约5.5链(约110.6米),宽约200~300米,水深在4米以上,泥底。大潮落流加刮东北风,流速可达3节左右。湾外端的崇武锚地,在崇武西侧小湾澳内,水深4米以上,泥沙底,可供小型船舶避6-8级的东北风。在大、小坠门至七星礁直至南乌石礁,这些水域都可作为锚地,底质为沙,锚着力好。
庄为玑先生认为古刺桐港包括“三大湾十二支港”,分别为泉州湾内的洛阳港、后渚港、法石港、蚶江港,深沪湾内的祥芝港、永宁港、深沪港、福全港,围头湾内的围头港、金井港、安海港、石井港;此外还有崇武、秀涂、石湖等港口,而重要内港则有南关港、乌屿港、梧宅港等。因海湾深入内陆,水域宽,航道深,有利于大型船舶泊碇避风。“泉州湾内有大小港湾,船舶碇泊甚大便利”。以俄国使节身份出使中国的罗马尼亚人尼·斯·米列斯库在《中国漫记》就曾谈到:“城市位于海滨,海湾伸入城内,因而大船能直接进入城市。海湾沿岸还有一些大镇,其富庶程度毫不逊色于府城。”
就古刺桐港之所在,以地理区位及山海变易来看,应以泉州城南的南关港为是。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在泉州城南“笋江、巽水二流之汇,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建起的顺济宫(天后宫),似乎已经说明外番商人的船只已可航抵城南;元大德六年(1302年),庄弥邵在《罗城外壕记》中也曾写到:“泉本海隅偏藩,世祖皇帝混一区宇,梯航万国,此其都会,始为东南重镇。……一城之要,莫盛于南关,四海舶商,诸番琛贡,皆于是集乎。”在这里,也逐渐发展起“金青龙、银聚宝”的商贸街区。
湾内最著名的是后渚港,是泉州港主要对外交通贸易港口。1974年在后渚港出土一艘宋代海船,为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体量最大、年代最早的海船,同时还是国内目前发现由海外返程且已出土的唯一古代海船。1976年又在东海法石发现古船残骸,1982年5月试掘,据沉积层中发现的陶瓷器全是南宋时期的产品,没有任何后世的掺杂物,初步推断这是一艘南宋时期沉没的古船。从沉船位置也可推见水道的变迁使泉州湾内腹地向东推进的过程。
泉州湾位于东亚文化之都、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市,北起惠安县的崇武半岛,南至石狮市的祥芝角,位于泉州市东部,是泉州三湾(泉州湾、湄洲湾、围头湾)中最重要的一湾。位于北纬24°37′,—24°53′,东经118°37′,—119°00′,为晋江、洛阳江汇合入海的半封闭海湾。东濒台湾海峡,海岸线140余公里。泉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后,泉州湾跨海大桥和晋江大桥、后渚大桥将泉州湾连成一个完整的“环”,泉州环城高速公路将全线贯通。
泉州湾内海系泥沙质岸,入海处属侵蚀性山地花岗岩岸,有辉长岩,外宽内窄,宽42公里,水域面积500余平方公里。港最深处有30米,平均水深4.37米。水温平均26.9摄氏度,透明度平均0.71米。潮差6.4—7.7米,半日潮,往复流,东西流向偏多。湾内有大坠岛、小坠岛、乌屿、白山屿、七星礁等大小岛礁30多个。主航道在马头山与小坠岛之间,水深13米。
原创文章,作者:普尔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uerpx.cn/pxwd/8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