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都咸阳在这里,咸阳简称秦,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也是诸子百家的出现萌芽时期,“秦”字取春秋二字各一部首而留名。直到项羽一把火灭了秦国都城而结束秦国,今天的秦都以古人的史迹及遗址
文物留名而作为地方文化传承着。
@二三里资讯咸阳@头条本地通 #咸阳#
秦岭是周人活动的重要舞台。公元前11世纪,楚先祖鬻熊奔周文王,为周文王火师,即祭祀时持火的人。《史记》载:“鬻熊子事文王。”灭商之后,周人实施封建制度,大封皇族及功臣。
公元前951年,周恭王继位,之后是周懿王继位。《竹书纪年》载:“王即位,命申侯伐西戎。五年,西戎来献马。”西周时,马已是重要战略资源,无论是祭祀、农耕、还是战争都需要大量优良健壮的良马。前908年,孝王命非子为王室养马于汧渭之会。前905年,非子养马三年,马大蕃息。于是,周孝王孝王封非子于秦(今清水县境),为周附庸,号曰秦赢。这是秦国之始。
秦人崛起是秦岭故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在今天水之南,西汉水上游的河谷盆地,因森林密布,水草丰美,而被称为“天水”。在这已发现仰韶文化遗址61处,龙山文化遗址51处,周代文化遗址47处,在文化谱系上与大地湾文化是“姊妹”。3000多年前,秦人祖先以“商奄遗民”的身份迁居西汉水上游。因这一带是西周的边陲而称西垂;因周边主要是羌戎,秦人先祖兼有“守边”之责,而成为“西犬丘”。迁居这里的100多年里,秦人先祖与羌戎共生,学习养马技术,并成为“以和西戎”的重要力量。因“养马有功”,周孝王封“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这次分封,对后世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秦”字,由此走进中国历史,进入中国文化,并再也无法割舍。
在今天的咸阳市高新区,有一个叫陈良村的地方,不光与“中国”有关,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孟子》,五经,听说在战国时原是六经,其中《乐》后来叫《乐经》就是从这个叫陈良的地方开始传播,秦灭后遗失。
#咸阳本地事#
《孟子》中不是有句名言:“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
意思是:
“我只听说用中国的方式来改变四夷的,没有听说过用四夷的方式来改变中国的。陈良土生土长在楚国,却喜欢周公和孔子的学说,北上中国来学习。北方的读书人,没有人。他的,那真是所谓豪杰之士啊!”
郭沫若先生在屈原研究论证时指出陈良是屈原的老师一说。
陈良,字仲良,战国时期楚国人陈良传乐为道以和阴阳移风易俗为儒在今天咸阳市高新区陈良村留下印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都以中原为学习对象,中国的统一由此拉开学习序幕,是中华文明远播各地!
1936年12月,西安发生了举世震惊的西安事变,而在事变发生时,在陕西省旬邑县发现的《乐经》与世人擦肩而过,又一次陷入了湮没。
《西京民报》由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在西安任“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代总司令职时于1936年6月出资创办。1936年12月12日的《西京民报》第四版刊登了在旬邑县发现了《乐经》的经过
内容为:孔子删诗书,定礼乐,成为六经,为中国文化之渊泉。自经秦灭后,六经遗失,及汉除挟书律,齐鲁诸生,得默写原经,但谨成诗、书、礼、易及春秋五经。而《乐经》一书,无复能记忆而写出者,是以三千年来我国的六经缺一,成为莫大的遗憾。倾本省在旬邑县发现《乐经》,实为稀世奇珍,文化界又得一至宝,兹将发现经过略述於后:明末清初时,旬邑县直道村内,有布衣隐士文平人又名应熊字梦叶,号抱怀子其人者,年十六岁时,一日雨后,往村外一古庙散步,庙历史不可考,有竹简狼藉地上,韦编成灰字皆蝌蚪,不能识读,文君遂检藏家中。逾二十年后,文君已学有根底,参阅诸书,始将竹简蝌蚪文加以整理,方知为《乐经》全文,遂写释为今文,酌加注解
从当年这篇新闻报道可以看出,1936年在旬邑县发现的《乐经》为明末清初当地一位隐士根据一座古庙里的竹简整理译释而来,传至前清翰林萧葆君,再通过他修旬邑县志的途径使此消息为当时的省主席邵力子获悉,邵力子当即派秘书郑自毅将《乐经》共三册从旬邑县萧葆君手中接收。这篇报道是《西京民报》分别于1936年12月12日、13日两天由《西京民报》独家刊出的,从报道看《乐经》已在邵力子手中,第二天报纸的大标题没变,而副标题却改成了:书存省政府行将付梓。但不管怎么说,省政府马上要将《乐经》印刷出版了,记者称发现《乐经》是“文化界得一至宝”。可就在这个当口,举世震惊的西安事变爆发了,《乐经》印刷出版的事从此便没了下文。
在2019年8月8日光明日报上登新书《乐经集》出版了,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乐经集》,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该书借助“中国古典数字工程”之古典文献数据库,将散落于多种文献中的《乐经》断简残简汇集复原出来。
《乐经集》主编:栾贵明、新世纪出版。
秦都指秦国故都咸阳,它位于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
秦咸阳宫遗址是我国战国时期秦国的都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窑店镇北塬一带,西距咸阳城区15公里(既当初秦都咸阳城的北部阶地上)。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将国都从栎阳迁都咸阳,开始营建宫室,到秦昭王时,咸阳宫已建成。在秦始皇统一六国过程中,该宫又经扩建。据记载,该宫“因北陵营殿”,为秦始皇执政“听事”的所在。秦末项羽入咸阳,屠城纵火,咸阳宫夷为废墟。
秦都咸阳城在渭水北岸,东西约6公里,南北约7.5公里。秦末战乱致使城毁,后渭水又北移4公里,故遗址保存甚少,经发掘未见城垣。
秦宫城位于城北,东西约900米,南北约580米,仅北、西、南三面有宫墙,内发现建筑基址八处。宫西有宫廷手工业作坊五处,宫东一处。民间制陶作坊在宫西约4公里处,并发现水井百余口。始皇时,以咸阳地狭人稠,乃役使工匠,大兴土木,建新宫于渭水南岸,又造长桥以通。
1974年至1975年,在咸阳市东15公里的牛羊村北塬(即北阪)一个东西长60米、南北宽45米、高出耕地面6米的台地上,把秦都咸阳宫的第一号宫观建筑群的基址、墙体挖掘出来。秦宫1号在咸阳故城的轴线附近的牛羊沟之西,秦宫2号在沟东,尚未发掘。
经发掘,证明秦宫1号建筑群是一处台榭式建筑,第一号室是主体殿室,有压磨光洁的朱红色地面,周边还发现了圈围房、宫室、贮藏室、排水池、窖穴、丹池、方砖、墙壁、土坯、壁柱、粗泥、白粉、木柱、柱础、梁、檩、榱(椽)、屋瓦等。
同时,遗址中出土不少板瓦、筒瓦、瓦当、壁画。另外在挖掘的秦宫3号遗址中,发现了车骑、人物等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秦代壁画。这些发掘部分揭示了秦都咸阳宫殿建筑群的辉煌面貌。
原创文章,作者:普尔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uerpx.cn/pxwd/8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