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财务专业人士想从事财务工作怎么办

第一次报考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考生,在听从前辈的意见下,选择的都是会计科目,毕竟会计作为注会中最为基础的科目,绝对是最正确的选择。但是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选择会计科目也不一定是最保险的。  一、根据时间来进行选择  对于上班族来说,备考注会的时间相对较少。通常都会在3-4年之内通过全部的科目,3-4年足以忘记很多的知识点,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一年选择的科目不宜与其他的科目联系较深,例如,财务成本管理。当然也可以选择经济法与战略,经济法比较简单可以与会计一起备考,这样可以增加会计的备考时间。公司战略与风险的话,可以选择与审计一起备考,看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考几科,在备考两科的情况下,必须要保证简单的那一门通过。  如果拖的时间比较久的话,甚至过了5年的期限,你重新捡起最难的一门来学习,相信你的精力也是不允许的,所以时间上的掌控非常的重要,要规划好自己的时间,这样才不至于有科目作废的风险。  二、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时世界上每个人所擅长的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你必须要了解自己。你可能最擅长的是理解,并且你具备一定的会计基础或者审计基础,这样的话你选择会计或者审计就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你如果并不擅长这两个科目,你在学习这两个科目的时候,会有极为强烈的放弃念头,那么在选择这两个科目的时候就要慎重。  当然你的特长也有可能是记忆,记忆性的东西对于你来说是最简单的,那你选择经济法是最好的,你的数学学的非常好,对于公式之类的理解与运用,你觉得是最简单的,那你第一年备考财管则是最优的选择,毕竟信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高顿CPA的王依然老师曾经说过,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远比你在选择科目的时候重要,不了解自己,选择科目的时候也会比较盲目。  三、根据科目的联系性以及科目的难易程度进行选择  对于零基础的考生,第一年选择的科目不能太难。有很多的建议是考会计与审计,这样的科目搭配只看重了科目之间的联系性却没有看到科目的难度。   当然对于基础较好的考生来说,并且很有信心的考生来说,选择会计与审计则相对来说是不错的选择,这两个科目之间联系比较紧密,这样的搭配可以将其中的知识点融合,减轻学习的难度。  为什么说科目搭配要科学?就是因为在搭配科目的时候你需要考虑的因素是比较综合的,在综合因素的丈量之下,搭配的科目才是最适合你的。盲目的搭配科目,会降低通过的概率。  在首次考试的时候,最好的选择简易搭配的科目,当然也不能选择太多的科目,最好是两门,当然你的基础要是非常好的话,你也可以选择多门。两门搭配的选择如下:会计,税法。会计,经济法。审计,公司战略与风险。这样的搭配是非常适合第一次报考的考生的。  第一次报考科目要比较谨慎,毕竟这很可能关系到你之后的考试能否坚持下来,根据多方不同的因素进行丈量,从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科目。高顿CPA祝您备考顺利。

首先解答问题。我本人也是半路出家,28岁时开始从事财务工作的。我大学的专业是计算机,28岁前,我在公司网络维护部门工作,和财务没有一点关系。90年代中后期,财务电算化兴起,那时会操作计算机的人很少,公司把我调到财务部负责电算化。会计电算化最初的应用是汇总会计报表,于是我接触会计居然是从会计报表开始的,和其他人从会计出纳、记账到会计报表完全不同。现在我来解答你的问题。

一、30岁左右转行会计并不晚,但需要高强度的学习。你32岁,正是学习的好年龄。我通过中级会计师考试时正好32岁。那时中级考4门,《中级会计实务一》、《中级会计实务二》、《财务管理》和《经济法》,我一次通过,分数还不低,都在80分以上。同年我通过了注会的《会计》科目考试。30岁左右我觉得是我学习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家庭无多大压力,工作稳定,精力充沛,可以拿出时间学习。把通过考试当成学习的目标,任何不以通过考试为目标的学习,都不会有好的效果,都是混时间。现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已停止,你如果没有会计基础,先从初级考起,再考中级。

二、工作岗位职责要求是学习的动力。 会计一门科学,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因此理论学习不可缺少。会计的入门门槛还是比较高,光借贷二字就会难倒很多的门外汉。会计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有一种对会计理论顿悟的过程,比如对借贷、会计恒等式、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等概念,看书时可能感觉抽象,但工作中,通过接触具体科目,会领悟其实质。因此要想从事会计工作,需要学习。

三、一旦从事会计工作,就要终身(职业生涯)学习。会计准则和税法每年在变,需要不断学习。我今年参加了当地财政部门组织的企业财务骨干人才培训班,西南财经大学的老师主讲。老师说,作为会计人员,每年要买两本书,而且要仔细研读,这两本书是注会考试辅导书《会计》和《税法》。

原创文章,作者:普尔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uerpx.cn/pxwd/9335.html

(0)
上一篇 2023-04-07 上午10:25
下一篇 2023-04-07 上午10:3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