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搞不懂,把海尔管理理论和任正非放在一起是什么意思?
海尔及其管理理论
海尔是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的中国明星企业。那个时候海尔和张瑞敏是全国的“网红”,被中国官方媒体捧得非常高。张瑞敏也在各个平台频频露脸,宣传他的海尔和管理理论。
在海尔的管理理论中,有一个较为知名的,可能很多人都听过叫做“斜坡小球原理”。这个原理也被称为海尔发展定律。其内容就是企业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就如同斜坡上的一个球体,它受到来自市场竞争和内部员工惰性而形成的压力,如果没有止动力就会下滑,为使企业在市场上保持不会下滑,需要强化内部基础管理这一止动力。
在张瑞敏和其管理理论的驱动之下,海尔确实在不断进步,从濒临破产的国有电器企业,成了我国三大白色家电巨头之一,更是进入了全球500强,成为了全球知名家电企业。
但是海尔在家电企业的地位上世纪90年代的“一枝独秀”,变成了现在的三巨头之一。本世纪以来美的和格力的崛起速度远远快于海尔。
从营业收入上来看,海尔是三家企业中最低的。根据2019年世界500强的数据。海尔在2018年的营业收入是277亿美元,排名全球第448位。美的集团则以396亿美元的收入排名全球第312位,格力以302亿美元的营业收入排名全球414位。
也就是说随着其他明星企业的崛起,海尔的光芒已经逐渐暗淡了,张瑞敏和他的管理理论也越来越没有市场和名气了。
任正非和华为集团
成功企业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企业家的诞生。伯克希尔哈撒韦和巴菲特,微软和比尔盖茨,苹果和乔布斯,华为和任正非,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
随着华为的快速崛起,任正非和他的企业管理理论,也正逐渐出名。华为的管理理论是什么?现在并没有一个完全的定义。任正非甚至没有提过管华为管理理论这一个词汇。但是有几个词和华为的成功分不开的,那就是“激励”“执行力”“狼性”。
任正非是一名军人出身,所以对纪律和执行力看得非常重。对很多媒体,将华为的文化称之为准军事文化,其管理模式称之为军事化管理。至于任正非是否说过,不创造价值的管理就是浪费,现在无从考证。这句话毫无疑问是正确的。
企业的目的是什么?获得利润。它的一切决策,一切行动,一切目标,都是为了获得利润。如果他的管理方法目的,不是为了利润,那就是在浪费资源。
青岛海尔,深圳华为,两个不同城市的民族品牌。
华为我不了解,作为青岛人,我对海尔还略知一二。
上世纪八十年代海尔从一个亏损数百万的民营企业历经二十年的发展一举成为世界500强企业靠的就是张瑞敏的先进管理体系,这其中的艰辛并非一般人能够理解的。海尔一直靠的白色家电站上家电企业之巅的,曾经也冲击过黑色家电和信息产业,但都算是失败了,这其中原因恐怕只有青岛人能知道。
张瑞敏的管理体系虽然在当时是先进的,但并不严谨也没有很好的贴合中国人的实际情况,所以如今以这套管理体系管理出来的海尔有很多的缺陷。
1.海尔身处青岛,而青岛的科技技术人员远不如南方和北京等一些一线城市,尤其是电子和信息产业的高技术人才严重匮乏。
2.北方的相关配套零部件厂商数量和品质也远不如南方,造成零部件品质不合格不得不从遥远的南方采购,相应的就增加了生产成本,产品价格就要高于南方的格力、美的等品牌。
3.青岛人学习奋斗精神欠缺,而且比较守旧,对于新技术的发展缺少战略眼光,也就对新技术缺少学习和研究。
4.青岛本地人排外意识十分严重,而且内斗内耗也很是严重,很多外地的技术人员都被排挤走了。
5.海尔对于外界的意见和建议也毫不在乎,海尔曾经也出产过手机,在当初gps还没有出现在手机上的前两年我曾给海尔发过建议把gps应用在手机上的邮件,结果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一丁点的回复,可见海尔是傲慢独立的存在。
6.海尔的管理体系基本可以称为是管家婆式的体系,对于世界科技发展和产业发展趋势缺少判断力和战略眼光,所以发展到新技术时代就赶不上发展趋势了。这跟华为的战略眼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7.还是技术,当年海尔崛起的时候靠的是先与德国的利勃海尔合作学习的技术,再与日本三菱合作学习,但核心技术是一个企业的命,任何一个企业也不会把命给别人的,所以海尔其实并没有学到核心的东西,海尔是集众家所长再加上自己的刻苦研发才搞出来的白电,如今的海尔已经失去了这种学习和研发精神。
总结一下就是海尔当年的管理体系只适合那个年代,早已不适合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了,所以任正非说海尔的管理问题并非瞎说。海尔的管理首先就没有解决上述的几个问题,今天新的管理就难以为继,断代了,意识也就跟不上了,要想重铸辉煌太难了。
原创文章,作者:普尔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uerpx.cn/pxwd/1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