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业家参加企业培训,在实操落地中却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主要由三个层面造成的,一是培训解决的是共性问题,而每个企业的困难都是独一无二的,企业培训解决不了特殊性。二是企业培训要想有效果,需要专业的指导和精细化执行,而大部分的培训仅限于培训阶段。三是仅仅对企业家培训远远不够,理想效果不是企业家实现的,是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
第一,培训课程是一个标准化产品,标准化产品并不适应所有的用户,解决企业个性化问题是根本
很多的企业培训课程都是很有价值的,这些课程的确会对企业的成长有推动。但当课程成为了一个产品,它就需要卖给对应它的用户,而这个产品想要卖得更多就需要可复制式的标准化。由此,这种课程是具有先天的局限性,它解决的是一部分企业的共性问题,比如合伙人制度、管理哲学、阿米巴逻辑、新零售方法等等。这种现象比比皆是,线下的课程,线上的自媒体专栏等,都在此列。
但是企业的问题都不一样,有些看起来是模式的问题,有的是方法的问题,但这些多只是表象。用一句老话来形容: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有各自的不幸。模式的问题也许是定位的问题,方法的问题可能要通过解决产品来实现,市场占有率低或许是技术落后,也有些课程内容的实现,甚至需要有些先决条件要具备。所以,不能对企业的问题做整体的诊断,企业培训的价值会大大缩水。
第二,培训课程是前沿的思维突破,但对企业来说重点在运营和落地,这需要有人来督导和执行
这个时代无论是碎片化的信息,还是系统性的知识,都会对人的思维形成影响。但有些是无用信息,有的是很有价值的。对企业来说也是如此,如果不能对企业有深层次的认知,有些企业培训课程就无价值可言,最起码目前阶段没有更多的价值。就像很多信息和碎片知识一样,最多对大脑有一些影响,好的会形成一些头脑风暴或者思维突破。
另外,大学毕业的最后那段时间一定是社会实践的。说白了,要将理论用于实践中,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人指导和教授,那个收获绝对是巨大的。但企业培训很少有培训机构能够跟进指导的,因为做不过来或者有难度,有的也不一定擅长辅助实施。再加上企业家是接受教育了,那有谁来执行呢?因此,有时会觉得,企业家参加的企业培训,更像是意识提升培训。简单点说,有了理论,却缺乏实现的路径、方法和工具。
第三,企业的进步在于全员的提升,无论哪个环节滞后都会影响理想效果的达成
从来没有一个企业通过参加培训就实现升级的,这是个系统性工程。企业家的素质就很高吗?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就很强吗?很多企业家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并且很难改变,说句不好听的,能不能听得懂还两说。顶层设计如果就存在问题,如何达到理想效果?
即使企业家的格局和能力很好,要实现理想效果,也是要团队统一思想、统一认知、统一行动来展开。如果团队觉得有问题,也不可能实现目标。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所有人共同成长,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匹配。
综上所述,企业培训的效果很难达到预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适应性、可实施性、共成长性方面的节奏不一致。培训内容与企业现状缺乏诊断式匹配,过程中缺乏专业方案设计和指导,而在具体落地中又缺乏实施执行能力。但是,接受培训提升自己一定是积极的,对企业和企业家来说,过程中要找到企业真实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寻求解决方案。培训提高是全方位的,需要企业成员共同进步才能实现目标。
我是灵兽山,20年零售践行者,100余家零售咨询项目!关注增长、战略、供应链、流程再造、运营落地。挥墨、论剑、相拥!跳脚、争辩 、相携 !解惑、鞭策、奋进!欢迎关注!皆为原创!期待互动!
【版权声明】此问答为首席体验观原创,不允许侵权洗稿,同时已授权维权骑士等相关机构进行维权。
谢请。这是一直困扰企业家和培训界的问题,而看似很明显的答案里,其实,有很多我们没有注意的关键节点,所以并不能用一句“企业管理培训是理论知识不能结合现实”这种答案来解释。其实,主要原因还是企业家如果带着固有思维定式去参加培训,无论学到什么管理理论,回去实际操作中都会念歪经,达不到理想效果是很正常的。
古代的管理和现代的管理
理论的管理,在中文和英文上还是有些不同的。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极为丰富,百家争鸣,以儒家、法家、道家为代表。而最终占据社会主流的儒家和法家的管理思想,都是以“管”为主,以“理”为辅。
而西方的管理或者说现代的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与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那么问题来了,那些企业家参加了培训后,回去是按中国式的管理来“管”,还是按照现代管理理念来“管”+“理”?
古代管理是建立在封建时代的一种君臣式的关系基础上,而现代管理,则是建立在在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忆,冲突研究和行为研究的融合促成了现代组织管理理论的雏形,但现在管理无疑是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的。
如果中国的企业家经过企业管理培训后,带着固有的古典管理思想,与员工仍是君臣关系,却用现代管理理念去管理企业,那无疑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
管理与管理学
是“科学管理之父”费雷德里克·泰勒把管理上升为管理科学。
管理科学在广泛应用过程中,同许多社会科学学科和自然科学学科交叉、渗透,产生了种种管理学分支。目前,管理科学已扩展至多领域,形成了内容广泛、门类齐全的独立学科体系,管理科学已经成为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并列的第三类科学。
而目前很多企业家参与的培训,因为时间有限,还只是在学习“管理”,而非系统地学习管理科学,那么,就很可能在回去的实践操作中,只以学到的皮毛而去实践,最终造成实际效果不理想。
矛盾管理学——中国在管理学方面的贡献
在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有望成为中国本土管理理论体系的“矛盾管理学”。《矛盾管理学》最早由中国人民大学李占祥教授提出,对比管理学主流学派——法约尔的职能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方法和基本观点来看,矛盾管理理论是有特色概念、有独有方法和有体系的管理理论,它一改过去企业管理以追求利润和效率为终极目标的宗旨,提出现代企业要为可持续成长而管理,为企业整体效能最优化而管理,为企业长寿而管理。
所以,如果企业家经过管理科学的培训,最终能应用矛盾管理学理论,以追求企业长寿而去管理,就不会出现“参加了无数培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困扰了。
原创文章,作者:普尔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uerpx.cn/pxwd/1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