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是儒家经典,相传是周公所著,其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 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 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西汉的景帝、武帝之际,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征得一批古书,其中一部名为《周官》。原书当有天官、 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篇,冬官篇已亡, 汉儒取性质与之相似的《考工记》补其缺。王莽时, 因刘歆奏请,《周官》被列入学官,并更名为《周礼》。 东汉末,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注,使得《周礼》一跃而居《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之首, 成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
所谓周礼有两层意思:一是周代的礼法、政法制度,其中包括分封制、宗法制及与其对应的政法、礼法制度,它们有力地维护了周的统治;另一层意思是礼俗,包括周代的各种文化制度、风俗,后代各种礼法制度的制定多参照周礼。
《周礼》一书,体大思精,学术与治术无所不包,因而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后儒叹为“非圣贤不能作”。所谓“学术”,是说该书从来就是今古文之争的焦点。苏辙、万斯同都曾对其提出质疑,著名经师何休还贬之为“六国阴谋之书”;康有为则指斥它出于王莽篡汉时刘歆的伪造。相反,褒之者如刘歆、郑玄等则誉之为“周公之典”。
所谓“治术”,是说《周礼》作为一部治国纲领,成为历代政治家取法的开楷模。《周礼》 的许多礼制,影响百代。如从隋代开始实行的“省六部制”中的“部”就是仿照《周礼》的“官”置的。历朝修订典制,如唐《开元六典》、宋《开宝通礼》、明《大明集礼》等,也都是以《周礼》为蓝本,斟酌损益而成。又如《周礼》记载的“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都城格局, 成为历代帝王建都的楷模。
《周礼》一书含有丰富的治国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历史上每逢重大变革之际, 多有把《周礼》作为重要的思想资源,效法其精神执行改革,如西汉的王莽改制、北朝的宇文周革典、北宋的王安石变法等,无不以《周礼》为依据。
一般都认为,周礼的作者是周公,但根据后世考证发现,周礼中记载的官职名称,公田的大小,与周初的情况不合,而且文字风格与当时不符。
《周礼》汇集的典志是全方位的,它既保留有西周的旧制,又兼有春秋战国的新制度的滥觞,内容繁杂。
《周礼》记载的建国设官,以政体上看是君主专制政体,但与后世的君主体制不同,享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国王,无绝对权威,在立君,国迁等大事上必须遵循百官和万民的意见,日常的财政支出,也受到一定的监督与制约。是一种保留有部分民权的君主制。
《周礼》记载的经济制度比政治制度更加广泛。对农民的负担和分配,采取均衡制,要求均衡社会的劳役,以便各供所得,各尽所能,做到大家温饱。在经济活动中,注意开源节流,重视财富的积累。
《周礼》对万民的教化,强调读政令和习礼乐。在周礼看来,只有让万民和百官深入了解王的政令,方能正邦国,协万民。在实施的道德教育中,突出音乐的感化作用。教育组织,有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国家所设,培训贵族子弟,乡学为地方学校,庶民可以入学,远为后世的兴学,提供了一个借鉴。
《周礼》的理刑思想重在犯罪前的纠治,而不是在犯罪后的施刑。他的立足点是以教立国,而不是以刑立国。对于邦国的不协和万民之间因买卖或财产转移而发生的诉讼,《周礼》依据卷书和契约决断。民间的诉讼,需要交保证金,以制止随意的争讼。
《周礼》中还显示出了审美的习尚,最突出一点就是重祭祀,崇尚舞乐。为后世创造了灿烂的祭祀文化和精巧的工艺品。
总之,《周礼》汇集了当时典制的方方面面,集中了数百年间的政治家,思想家对国家体制的设想。他的思想框架以儒家为思想中心,兼容法家阴阳五行思想。实实在在地记录了当时重要史实和人们心底希冀,应当说它是一部具有多学科史料价值的古代典籍,所以影响后世至深。
我们今天的婚丧嫁娶等等的习俗都能看到《周礼》的影子,我们今天的许多待人接物的方式,也是源自《周礼》。《周礼》已经默默地影响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丶行为的方方面面。
原创文章,作者:普尔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uerpx.cn/pxwd/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