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上善:至善,最完美; 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了。 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砻江。其与金沙江合流后的一段,古时亦称若水。[1] 通俗一说: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出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出处是这样的:一日,孔子和老子出游,看到一条小溪,都是一番感慨。老子便说出了这一番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而孔子说了这样的一句话:“逝者如斯夫!”表现出两个不同学派对同一事物发出的不同感想。老子(前600年 ——前470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一说涡阳)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室吏(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道法自然”出处
《老子》第25章中书: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的含义
无生有,有归无。这是万事万物的起点和终点以及运动变化的最后依据。无外无他,无蕴含有且是有。无生有,是无动而有然,也就是说,无自然而有然。 有源于无而归无。有归无是有动而无然,也就是说,有自然而无然。 无有是一体的两极。无有向对方的运动,或称双向运动或反运动,就是自然。 无有就是道。往返的运动,或自然,就是德。德就是道内两极之间往返的关系。 一是无,二是有。一生二,二归一。一生二归交合而生的三就是德,就是自然。 一是阳,二是阴。阳授阴,阴受阳。阳授阴受交合而生的旋转就是德能,就是自然。 阴阳有限而失衡,阳授阴受失衡而生正负。产生正负的旋转仍是德能,仍是自然。
《道德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虽然仅有五千余字,却涉及到哲理、修身、军事、治国等等方面,是一本包罗万象、泽被后世的经典著作。
从古至今,有多少人能体悟到老子的本心?!
从古至今,有多少人能窥见到大道的存在?!
从古至今,又有多少人能看懂这本旷世奇书?!
我个人对《道德经》的了解很肤浅,也不能证明我已看懂,如果说非要用一句话来总结《道德经》的话,那就是“道法自然”了。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明明白白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只是辞句虽然简单,各人的理解和实际应用却因领悟和际遇的不同而千差万别。
然后,道法自然固然是《道德经》精粹,但实际应用起来颇有些难度,我们这些平凡的普通人还是效法于另一句“上善若水”比较好。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第八章,因为水滋润万物又不与万物相争,还甘心处在众人嫌弃之地,所以接近于“道”,普通人学习上善若水确实最方便也最容易看到效果。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老子说过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最接近于大地,最接近学到的也是大地的内涵,但是由于大地太过广阔不易入手,所以学习接近于道的水便成了最好的办法。
但是仅有这一句“上善若水”还不够,老子担心我们这些普通人理解不了,所以又详细列明了七种情况,教我们一一学习,这样就能更方便的做到上善若水了。
这七种情况我曾经比喻为七种武器,它们分别是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译成现代文就是居住在适宜的地方;保持深沉宁静的内心;待人接物与人为善;说话办事恪守承诺;为政则政治清明;做事则发挥所长;行动就抓住时机。
这七种情况说的明白具体,日常生活中如果按照这七种情况去做,哪怕一时之间掌握不了全部,能做到其中一部分也会让你的生活有很大的不同。
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只不过行动暗自吻合之七种情况其中之四,便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了从失败到胜利的大逆转,打败仇敌吴国,迫使仇人夫差自杀。这七种武器的厉害之处可想而知。
我们现代人学习《道德经》,应该不单单只是怀古念旧,而是为了学以致用,在现实生活中运用《道德经》的知识,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从而为自己和家人创造出更好的生活。
老子本人在《道德经》第十四章里也说过,“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就是说要用过去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总之学以致用是没错的。
然后我们普通人学习《道德经》的话就先从上善若水学起,行动上先从那“七种武器”开始学起,哪怕对于大道还没有明确清晰的认识,在行动上也可以日行一善,每天都有新的进步!
最后多说几句,据个人理解,其实道本身玄妙难识,你不妨把道理解为有层次的,刚开始从上善若水学起,等基本做到以后再取法于地,然后逐步取法于天,等到你理解并掌握天道的特点和规律,才可以取法于自然,到那时,你就可以无为而无不为,世间万物都不会再是你的羁绊,反而会成为你提高、上升的助力!
首先要明确一下,“上善若水”并不违背“道法自然”。
【丛林法则不是道】
西方所谓的弱肉强食丛林法则,只是一种人为的后天的意识,根本就不算什么道德,那是动物、野兽的思想。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人有人性的爱心,人性的本真来源于道,由于习气和后天环境的熏染而远离了道。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自然就是春夏秋冬,春生、夏长、秋敛、冬藏。有生有灭,任其自然生长,那些弱肉强食根本就不是道的法则,问题中出现的弱肉强食的竞争局面根本就不是自然的本质,以偏概全了。光有灭的思想,没有生的思想,怎么算是道法自然。
【上善若水几于道】
其次,“上善若水”是说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它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的人世间,宁愿自居下流,藏垢纳污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但是要要注意它“几于道”的几字,并非说若水的德性,便合于道了。他只是拿水与物不争的善性一面,来说明它几乎近于道的修为而已。所以说上善若水是老子为了更好地说明他的思想做的一个比喻,并不违背他一贯的宗旨。上善若水并不是说因为有所谓的弱肉强食,才提出来这个概念。问题里始终用一种西方思维去理解东方文化,根本上是错误的。
【始终爱人爱物】
无论是“道法自然“还是“上善若水”,老子始终说的是人要效法自然的无私和仁爱,爱人、爱物、爱一切,大爱无边以至于忘了自己有仁爱的心,做到真正的无我,真正的自然。所以请不要用西方的思想去解读老子,要用老子的思想去体会老子,读老子先要“无我“。
原创文章,作者:普尔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uerpx.cn/pxwd/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