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不是真的。《羚羊飞渡》又名《斑羚飞渡》,也有取名《生命桥》的。首先,在现实动物世界中,羚羊是不会聚聚成大群生活的,即便有最多不会超过十头。更别提羚羊飞渡中所说的七八十头的群体,是不可能存在的。其次,现实动物世界中羚羊,根本没有什么集体观念,遇到了危险只会仓惶逃离,更别提什么危险来临时会互相照应了。
《羚羊飞渡》是一篇带有寓言性质的动物感人故事。这篇文章意在告诉孩子,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该如何决择?意在引导学生增强合作和奉献意识,通过动物面对生与死的坦然从容的壮举,净化学生心灵,达到提升学生精神世界的教学目标,这篇文学作品是作者在一定真实故事基础上拟人化的文学想像虚构,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就是如此!
不是真的,只是为了宣扬一种精神——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护后代的伟大的奉献精神。
作者的目的在于此,这是没有错的。
成年人都有这个常识,也能理解编故事者的良苦用心。因为生活中的父母,在遇到危险和灾难时,人人都能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地保护儿女。比如汶川地震中的许多老师。这是作为动物的一种本能反应,这是一种伟大的牺牲精神,值得我们珍惜赞美,让学生永远传承。
具体到《羚羊飞渡》(苏教版取名为《生命桥》),作者写道:隔河对峙的两座山峰相距约六米左右,两座山都是笔直的绝壁。健壮的公羚羊只能跳五米远,母羚羊和小羚羊只能跳四米远。
……一老一少走到了伤心涯,后退几步,突然,半大的羚羊朝前飞奔起来,差不多同时,老羚羊也快速起跑,纵身一跃,年轻羚羊正好落在老羚羊的背上,有了这个桥墩,年轻羚羊飞渡过去了,而老羚羊却坠下悬崖。
……紧接着一对对羚羊凌空跃起,在山涧上空画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每一只年轻羚羊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一只老年羚羊摔得粉身碎骨。
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
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
看了部分故事情节,我们都知道是虚构的了,一切安排得那么恰到好处,那么理想化,那么精彩纷呈。“伤心涯”“彩虹”真是美伦美幻,一切唯美的事物只能存在于影视作品中,存在于虚幻中。
生活是残酷的,现实是无情的,如果我是镰刀斑羚羊(领头羊),我对这一带地形地貌是熟悉的,为什么要把大家带上死路?以牺牲一半为代价来保存种群的延续呢?那也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啊!这不是最佳选择。未上悬崖之前应该还有别的路可选啊!
作者这么安排,写得这么悲壮、完美,目的已经非常明确了——精神礼赞。作者的目的达到了。
我是春哥1老师,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网友们关注并参与讨论。
首先更正一下是《斑羚飞渡》不是《羚羊飞渡》哦~
我们都知道小学课本里有一篇《斑羚飞渡》的文章,一大群斑羚在猎人追赶下,被逼到悬崖边,眼见没有了退路,头羊组织老羚羊当跳板,先飞跃到两个悬崖间,然后小羚羊踩着老羚羊的背跳到对面的悬崖,老羚羊就此坠下山崖。
小时候每每读到这篇文章,逗逗都会忍不住抽泣,但长大仔细想想才发现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究:
斑羚并非群居动物
百度百科:斑羚一般数只或10多只一起活动,其活动范围多不超过林线上限。性情孤独,喜欢单独活动,或者结成2~3只的小群
由此看出,斑羚并没有成群出现的习性,往往以个位数聚集在一起,形单影只也是常态。成年的雄性斑羚往往老死不相往来,发情期更是暴躁无比。所以,作为一种如此缺乏种群联系的动物,真的会有组织有纪律的飞渡悬崖吗?。
只是作者的艺术加工
在动物界中,的确有牺牲部分成员来换取种群的生存机会的事情:鸭子妈妈假装受伤,把狐狸从窝附近引开的调“虎”离山是出于育幼本能。我们也不能否认,当斑羚群陷入种群灭绝的危机时,强烈的求生欲望会使他们做出惊人的举动,但这种场景实在是太难发生了,即使是真的发生,作者又很难正好看见,所以就此可以推断,这篇文章更像是作家进行艺术剪裁和合理加工的结果。
故事是好故事,赞扬宣传了自我牺牲的伟大,但故事的真实性要打上问号。对于《斑羚飞渡》这部作品,我们没有必要追究事情是否符合现实,不应该把它当成纪实作品来读,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篇动物小说来读,抛开那些艺术虚构,体会文章更深层的感动。
更多教育干货,请持续关注“逗你学”~
原创文章,作者:普尔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uerpx.cn/pxwd/2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