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过这是一个很宏大的话题,我会尽力回答,不尽如人意处,请谅解。
做事需要先“明道”。道理就像是根基,根基打牢了,才可言及“法”与“术”。
关于心理健康这件事,其道,合适的道是:
“睿和”:聪明、智慧、包容、求同存异。
所谓的“睿和”之道,就是:
1、构建这样的社会文化,树立这样的人文理念。
要实现这样的社会文化,重要的两个抓手分别是“爱”和“责任”。
爱和责任这两个概念被澄清之后,很多事情都可以解决。
以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来说:
父母需要明白,撕毁孩子的心血,限制孩子的社交,不是爱,而是控制;
孩子和父母都需要明白: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他自己的责任。
2、彻底摒弃封建社会“强国弱民”的治国理念。
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了更好的统治人民,采用了削弱国民的统治政策。
比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愚民政策。
而眼下,我们的政府公务人员不再是统治者,而是人民的公仆,所以要承担其辅助、推动、促进民智开化的责任,让政府和国民凝聚起来,使中华成为一个凝实的民族。
在这样的理念、原则、方向之下,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依靠以下“法”
对于未成年人
1、教育结构的改革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这个被提了30年的老话题,就不再说了。
在此,提一个学校设置的问题,据说国家已经在着手做这件事了,就是增设“职业技术类”院校。
几十年来,高校在不断扩招,但是真正培养的人才却是寥寥,这有环境的局限因素,也有战略导向的问题。
对于有些资质的学生,更多的适合习得一技之长以谋生,所以更适合职业技术类院校。
国家的师资力量往这方面倾斜后,为未成年的教育提供更好的方向,对社会和家庭,都是资源的节约。
所以,这实际上就像是,将一个头大身子小的人予以纠正,现在开始保持头脑的状态,充分发育其身体四肢的问题。
因而,用了教育结构这个词。
2、家长学堂
家长是目前社会上门槛最低的职业,而且进入之后没有后续培训。
以至于很多悲剧在一代代地传承。
曾经,我国强制婚前健康检查。
那么,也许我们也可以产前强制培训。
当前互联网发达,提供孕产期公益课程,不仅是惠民措施,而且可以避免很多的悲剧。
3、未成年保护机构
对未成年保护机构赋权,让他们更有能力和实力去保护、干预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4、未成年人性教育
性教育不是单纯的性的教育,而是囊括的爱、责任、婚姻、家庭、自我认同等等许多内容的教育。
未成年人的性教育需要体系化、科学化的组织开展。
对于成年人
1、文化宣传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里,我最先想要讲的是文化宣传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媒体人和知识份子,至少应该有媒体人和知识分子,应该重新扛起肩上的责任,成为引领方向的灯塔。
2、社会保障
“仓廪实而知礼节”
假设:一家四口,如果男人月入5000,每个月房租3000,长子女还在喝奶粉、用纸尿裤的年纪,那么孕期的妈妈怕是没有心情和精力去学习孕产知识。
所以,对女性、对婴幼儿、老人的物质保障可以再进一步加强。
3、社区工作
现实中还有一种情况:体制内的人对各种政策、福利、补助门清,可是真正需要的人们却一点都不知道。
这个时候,就可以依赖社区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可以得到哪些帮助,该从哪些渠道获得帮助。
4、党群、工会、妇联等组织的支持参与
社会保障工作和社区工作的构建时,需注意到越来越庞大的“自由职业”群体。
对于教育工作者
1、改变教育工作者的考评机制
前两天和朋友吃饭,朋友盛赞孩子的班主任:心脏手术之后,都没怎么修养,一步一挪的去学校看自习。
这个消息让我脊背发寒。
这位教师的发心自然时好的,可是这种做法,恕我断难接受。
而且,站在心理健康的角度看,这是对社会的一种摧残!!!
这样的“最美教师”是教育的悲哀。
2、教育者的人格测评
我曾亲眼见过老师失控,对学生疯狂踢打。
当时不懂,现在看来,是那个时候她内心的创伤被激起了。
所以,教育工作者,不该只是考察文化资质,还要考察人格健康程度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术:
1、学校的分层级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2、学生课程设置和评价机制的调整
3、亲子训练的强制性要求
等
目前我能想到的,就这么多。
首先是普及的问题,在中国普遍以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的影响下,对患有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家庭来说,有这样的患者是讳疾忌医的,是不愿意倾诉病情,公开病史苦熬岁月的。很多因此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成为终身遗憾。有的甚至被一些所谓大师蒙骗,所谓偏方毒害,甚至相信迷信造成患者伤害死亡等诸多血的教训。所以当自己或者家人出现一些症状的时候,掌握一些心理疾病的判断方法,类似野外突发生命救助一样。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避免疾病往深度发展。而且现在心理疾病的低龄化,在幼儿阶段就有抑郁症,自闭症的发生,所以在学前教育期间就安排一些心理教育课程,正确的疏导和缓解孩子们的压力,避免产生过度的应激反应。每年中国就不会出现那么多来自星星的孩子。而且这个数字与日递增,是非常让人揪心的数字。一个是普及化,一个是低龄教育引入的问题,让小的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让社会不会产生对心理疾病患者的误解和歧视。那么整个社会的和谐,人民的心理健康就得到了保障。
原创文章,作者:普尔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uerpx.cn/pxwd/875.html